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校园暴力现象频繁发生,青少年犯罪呈低龄化趋势,给社会和他人带来极大危害。研究表明引起成年期反社会人格的主要诱因之一就是童年时期的攻击性,儿童早年时期的认知是通过他们的情绪情感得以体现,攻击性行为就是表现之一。儿童的攻击行为属于反社会行为,它不仅阻碍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危害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因此,对具有攻击行为的儿童进行介入和矫正,不仅可以推动其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给其家人、学校以及社会带来正面的影响。本研究以济南市小X同学为案主,运用观察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了解案主的攻击行为。通过对案主的了解与预估,从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分析出案主出现攻击行为的原因,并以真诚、理解、接纳等为服务理念,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对案主的攻击行为实行个案介入,协助案主矫正其攻击行为。具体介入过程分为观察分析阶段与工作开展阶段,观察分析主要是对案主进行观察,并与其建立专业关系;工作开展阶段主要分为对案主进行的四次直接治疗,对案主家人、老师进行的七次间接治疗还有两次活动的开展。在介入过程中,笔者运用优势视角理论挖掘案主的潜能,以矫正其攻击行为,还运用依恋理论对案主的心理状况及成长情况进行分析,运用社会支持理论协助案主完善家庭及朋辈群体的支持。最终通过评估发现案主的社交环境得到改变,攻击行为基本得到矫正。通过本次研究,笔者对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介入儿童攻击行为的情况进行了归纳,还对本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的异同之处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案主的攻击行为不仅与个人因素有关,而且与其家庭还有周围社会环境有关,是综合作用的结果。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注重案主周边社会环境,因此不仅要对案主本身进行介入,还要对案主的家庭及学校老师进行干预。最后笔者从自身方面、介入模式、介入策略等方面提出了反思,同时针对此问题从家庭、学校、朋辈关系等四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