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使用甘氨酸喷砂与龈下超声对牙周袋内菌斑进行清除,比较临床指标的改善情况及牙周主要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含量的变化,根据实验结果为今后慢性牙周炎维护期的治疗选择一种更加有效、舒适的治疗方法。方法:1.实验对象:选自于2017年1月至2017年11月期间在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病科因慢性牙周炎就诊的患者,并由同一名牙周医师进行完善的牙周基础治疗,并且至少已进行一个月的维护治疗。2.实验分组:采用自身左右对照设计原则,左半口的龈下菌斑进行甘氨酸喷砂处理并作为喷砂组,右半口的龈下菌斑进行超声治疗并作为超声组。3.实验方法:治疗前,在全口牙探诊深度为3~6mm的所有位点中,左右侧分别随机选择4个位点纳入实验位点,记录临床指标: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和探诊出血(Bleed on probing,BOP)及龈沟液采集,并统计BOP百分比(BOP%)。在左右两个象限分别随机选择两颗磨牙,用视诊结合探针的方法检查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I),术后一周和一个月复诊时对基线选择的实验位点重新记录临床指标和收集龈沟液。对收集到的龈沟液应用Real-time PCR技术分别检测三个时间点龈下菌斑中Pg所占总菌的比例变化。结果:研究纳入29名患者,包括14名男性,15名女性,其中一名女性于术后一周失访。患者年龄均值为48.8±8.4。整个治疗过程中,口腔菌斑控制良好,喷砂组与超声组术前菌斑指数分别为0.86和0.84,经治疗后两组均稳定控制在0.64;两组术后一周时PD及BOP%均显著下降,术后一个月时PD仍有改善(P<0.05),BOP%与一周时水平相当,在治疗前后的同一时间点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Pg相对总菌的含量均纵向降低,但在治疗前后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受试者均未出现皮下气肿的不良反应,而且均表示喷砂治疗舒适度更高,更愿意接受。结论:1.牙周维护治疗阶段,应用甘氨酸喷砂清除龈下菌斑,临床指标可见显著改善。2.在清除龈下菌斑方面,甘氨酸龈下喷砂与龈下超声具有相同效果。3.甘氨酸龈下喷砂治疗后,牙周袋内牙周致病菌Pg的相对含量显著减少,可以有效控制牙周炎症。4.甘氨酸喷砂操作简便、安全且高效,良好的舒适度更易被患者接受,在长期的牙周维护治疗中,可以提高患者的复诊率,更好的维持牙周治疗的长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