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四态合一”规划发展路径研究 ——以东营市垦利区民丰湖小镇为例

来源 :青岛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qt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实践,产业结构退化、城市人口膨胀、资源环境污染、城乡差距拉大等问题愈发严重。在供给侧改革推进过程中,特色小镇作为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成为各个地方争先研究的热点。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先后就特色小镇发展做出重要批示,并在当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阐述了特色小镇内涵,指出特色小镇是推动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针对特色小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同质化建设、房地产思维、文化缺位等问题,2019年,国家发改委在城镇化工作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上指出,要统筹推进规范纠偏和典型引路“两手抓”,坚决纠正概念不清、触碰红线、特色不鲜明的问题,规范推进特色小镇高质量建设发展。会议指出,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力支撑,要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核心,兼顾发展特色文化、特色建筑和特色环境,形成促进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东营市在“旅游富民”三年行动计划方案(2020-2022年)中提出,要围绕打造“黄河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定位,立足黄河文化、石油文化等多元地域特色文化,牢牢把握“黄河入海、我们回家”品牌内涵,发展成为亲近母亲河、体验原生态、享受慢生活的入海口文明标志地。垦利区作为刚刚崛起的东营市北部新城,将与东营市东西城组成新的“市域主中心”,尤其是位于垦利入口处的民丰湖片区,其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对于促进城区未来资源空间合理利用和经济协调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遵循国家及省市有关特色小镇建设的要求,在对国内外城镇产业理论、规划理论及特色小镇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生态、文化、形态“四态合一”的特色小镇规划发展路径。以笔者亲自参与的民丰湖特色小镇建设项目为实践案例,针对民丰湖片区建设现状及遇到的发展问题,运用本文提出的“四态合一”规划发展路径,从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文化植入、外观形态四个方面对小镇提升提出相关建议,试图破解上述四个要素在落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阻碍,探索形成发展路径与建设实践背后的行动逻辑,呈现出一个特色小镇从初始规划到最终落地过程中的整体联动机制。(1)分析归纳国外特色小镇发展过程中有关的经济产业指导理论和规划指导理论,提炼对特色小镇“四态合一”发展路径的指导意义,取其精华,为“四态合一”发展路径的提出提供理论指导。(2)在国内费孝通先生对特色小镇前期探索的基础上,研究国家部委关于特色小镇发展的指导性意见,结合近年来国内各学者对特色小镇发展路径的探索,为“四态合一”发展路径的提出提供政策支持。(3)选取国内外特色小镇的成功案例,通过对小镇发展成功因素的提炼总结,分析提取小镇成功的经验做法和核心要素,为“四态合一”规划发展路径的可行性提供了案例实证。(4)在分析前期问题以及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四态合一”的特色小镇规划发展路径,明确产业、文化、生态、形态四要素在整个发展路径中的地位作用和实践要点,使四要素相辅相成、融合发展,进一步丰富小镇规划路径体系。(5)立足项目实践,以东营市垦利区民丰湖特色小镇为应用对象,在当前垦利区城市规划、土地控制指标前提下,通过对人口数量、产业现状、市场需求等情况进行分析估算,按照“四态合一”规划发展路径分析研判小镇产业发展方向,改造提升现有景观,植入当地历史人文特色,结合交通规划、形态设计、风貌打造等方式,使民丰湖小镇形成独具特色的持续竞争力,推动小镇创新发展。随着特色小镇的落地推广和对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的不断修正总结,其相关发展路径理论也会随着实践的深入而日益完善。本文结合传统城镇化规划发展理论,在相关政策指引及现实案例的辅证下,提出了“四态合一”的特色小镇规划发展路径,并以此理论为指导进行了民丰湖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和规划建设,实现了理论对的实践应用,有力促进了供给侧改革下东营市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其他文献
自然灾害、人为事故发生后的事故现场和存在安全隐患的大型建筑物,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救援和消防工作。由于灾后现场极不稳定和消防工作覆盖面较大等因素,造成了救援和消防工作的难度加大。随着机械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速发展,机器人技术研究进入崭新的阶段。代替工作人员进入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场所进行勘察和搜救的移动机器人,能够有效提高救援效率,及降低次生灾害事故发生率。因此,可适应多种复杂
本文依托于坐落于我国西南山区的黄藏寺水利枢纽工程,开展了绿泥石云母片岩的基本力学参数试验,通过智能学习算法TensorFlow对黄藏寺左岸高陡岩质边坡的稳定性及破坏模式进行预测,针对黄藏寺左岸高陡涯坡进行3DEC数值模拟,并将粘结块体模型(BBM)和离散型裂隙网络模型(DFN)引入到边坡模型的构建中来,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黄藏寺左岸岩体结构特征的复杂新型边坡岩体结构模型。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室
三峡库区地形差异悬殊,受库水位、降雨等因素影响显著,是中国典型的地质灾害高发地区,在此处产生了许多灾害性强、影响性大的滑坡。由于三峡水利工程的需要,长江三峡地区库水位每年都要经历周期性高水位涨落变化,对其周边库岸滑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库岸滑坡渗流场易受库水位的影响产生动态变化,导致坡体内原有平衡被破坏,进而影响滑坡的稳定性。因此,本文主要以三峡库区典型库岸堆积层滑坡-八字门滑坡为研究对象,选择坡体
近年来,随着滨海乡村的快速转型,滨海乡村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快,景观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滨海旅游型乡村在旅游迅速发展和城镇化严重的背景下,出现了乡村景观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乡村景观新技术参与度低、不符合实际景观需求、景观设计不适合长期发展和滨海景观地域特色缺失等一系列问题。游客作为滨海旅游型乡村的旅游主体,为实现滨海旅游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景观规划感知,需要研究游客对滨海旅游型乡村景观形象
本研究以青岛市滨海岸线重金属污染情况为出发点,通过对青岛市滨海岸线土壤重金属成分及含量的测定,利用内梅罗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对青岛市滨海岸线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发现,青岛市滨海岸线土壤污染情况较为严重、存在较大的生态风险,分析可知导致这种污染程度最主要的重金属为Cd,因此对含有重金属Cd的样地进行再调研,对样地内的植物进行野外调查统计,分析对比总结归纳青岛市滨海岸线土
激光熔覆技术作为材料表面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得到了研究机构与工业领域的重视和应用。但熔覆层成分偏析和组织不均匀问题限制了激光熔覆大规模应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成为激光熔覆技术研究领域的焦点。本文以42Cr Mo钢为基体,Ni Cr BSi合金粉末为熔覆层材料,用自行研制开发的直流电场、交变磁场和超声场复合装置辅助进行激光熔覆实验。使工件处于交变磁场内,在工件两端通入直流电流,同时在待熔覆基体的上方施
钛合金因其比强度高,良好的耐腐蚀性和生物相容性,在航空航天,海洋和化学化工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但抗高温氧化性和耐磨性差等缺陷进一步限制其应用。二元Al2O3-ZrO2共晶氧化物因具有精细稳定的微观结构和强的相结合界面而表现出高硬度、抗蠕变性以及高温抗氧化性等优势,在航空航天等高温极端条件下有着广泛的应用。利用激光熔覆技术在钛合金表面熔覆Al2O3-ZrO2(8%Y2O3)陶瓷涂层,改善钛合金在航
随着组织工程的不断发展,生物支架作为其中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在生物医学方面呈现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生物支架作为细胞载体,需要尽可能的模拟细胞生存的细胞外基质环境,即生物支架需要满足符合细胞特征尺寸(小周期/小孔径、高度有序以及多层)等要求,而现有的技术在高性能生物支架制造方面依然存在难以克服的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一种结合电场驱动喷射沉积微纳3D打印技术(Electric-field-driven,E
城市轨道交通在众多公共交通方式中,具有高效能、高安全度、污染极少等优势,我国大部分城市预计将在2020年底步入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模发展迅速的同时,其运营管理能力的发展却不足以与发展速度相匹配,缺乏系统科学的管理经验。且目前没有相对成熟的管理模式和统一技术标准,导致了城市轨道交通在发展过程中对安全、管理、服务等各专业模块的评价体系均不完善,无法从中获得涵盖各专业模块在内的现实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于绿色环保的追求,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在住宅工业体系中建造比例逐年增加。与传统现浇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可以提升工程质量和速度,还有助于保护绿色生态环境,符合我们国家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理念。钢筋灌浆套筒连接技术是预制装配式结构竖向构件连接的关键技术之一,其力学性能及高温性能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对于火灾后钢筋灌浆套筒试件的破坏机理和粘结性能研究较少,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