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文献和实验研究探讨体育舞蹈对女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影响,对体育舞蹈教学的身心效应做出量化评价,为科学、客观评价体育舞蹈教学的锻炼价值提供数据支持,旨在通过体育舞蹈教学有效促进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充分体现高校体育健康课“健康第一”的教学目标,进一步推动体育舞蹈的教学和推广。方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探讨体育舞蹈对女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38名女大学生随机分成实验组(体育舞蹈选修课学生19名)和对照组(非体育舞蹈选修课的学生19名)。对她们进行教学前后的身体形态、心肺功能、平衡及柔韧性测试和心理评估,身体形态测量胸围、腰围、臀围、上臂围、大腿围、小腿围、体重、体脂肪百分比;心肺功能测量肺活量、呼吸差、耐力、台阶试验指数;平衡及柔韧性进行柔韧、前庭功能、本体感觉和功能性动作测试;心理上使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指标评分,组间测试指标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教学前后指标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教学后各实验指标的变化①身体形态指标:体育舞蹈组成员的体重降低了1.43kg,大腿围减小了1.86cm、体脂百分比降低了0.92%,前后差异非常显著(P<0.01);腰围、臀围、小腿围前后对比呈显著性差异(P<0.05),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胸围和上臂前后差异不显著。体育舞蹈组与非体育舞蹈组实验后形态指标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②心肺功能指标:体育舞蹈组女生肺活量指数和呼吸差实验前后差异显著(P<0.05﹚,肺活量指数提高了7.6,呼吸差增加了1.65cm;肺活量,台阶试验指数、耐力成绩也呈现出上升趋势。教学后体育舞蹈组与非体育舞蹈组对比,肺活量和肺活量指数及台阶实验成绩无显著性差异,而呼吸差两组间差异显著,差值为1.6cm(P<0.01)。③实验后体育舞蹈组平衡及柔韧性的变化:单腿闭目站立前后差异显著(P<0.05),保持时间延长了26秒;踏步实验偏距、重复动作还原单肢左下肢偏角、单肢右下肢偏距、组合右上肢偏距前后差异非常显著(P<0.01),踏步实验偏距精确度提高了19.96cm,重复动作还原单肢左下肢偏角准确了11.13°、单肢右下肢偏距减小了1.42cm,组合右上肢偏距精确了1.61cm;重复动作还原单肢左下肢偏距、组合左上肢偏距、组合左下肢偏角、组合左下肢偏距前后差异显著(P<0.05),偏角减小了约10°,偏距缩小了1-1.44cm,且所有其余测试偏角偏距均比实验前精确了;实验后体育舞蹈组与非体育舞蹈组对比,单腿闭目站立时间差异显著(P<0.05),体育舞蹈组的保持时间比非体育舞蹈组长23.42秒;重复动作还原单肢右上肢偏角、单肢右上肢偏距、单肢左下肢偏角、单肢左下肢偏距、单肢右下肢偏距、组合左上肢偏角、组合左上肢偏距、组合右上肢偏距、组合左下肢偏角、踏步实验偏角试验后体育舞蹈组与非体育舞蹈组的差异显著(P<0.05),偏角体育舞蹈组比非体育舞蹈组精确7.91°到13.64°,偏距体育舞蹈组比非体育舞蹈组小0.77-1.79㎝,并且其余所测数据体育舞蹈组都比非体育舞蹈组精确。柔韧性方面体育舞蹈组坐位体前屈变化显著(P<0.05),比实验前提高了3.39㎝,并且比非体育舞蹈组多0.57㎝;实验后两组的基础动作能力对比,两组总分差异非常显著(P<0.01),体育舞蹈组高出2.42分;在7组动作中深蹲、直线弓步蹲差异最为显著﹙P<0.01﹚,体育舞蹈组分别比非体育舞蹈组高0.89分、0.53分,另外跳栏架、控体俯卧撑两组差别显著﹙P<0.05﹚,体育舞蹈组分别高出非体育舞蹈组0.58分、0.53分。④心理指标:实验后体育舞蹈组女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因子的改善非常显著﹙P<0.01﹚,因子分分别降低了0.31、0.28,躯体化、焦虑、恐怖、精神病症状因子的改善显著﹙P<0.05﹚,因子分降低了0.13到0.24分;两实验组实验后各项因子无显著性差异,但体育舞蹈组所有数据均优于非体育舞蹈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症状因子分比非体育舞蹈组优0.04至0.36分。但是与全国常模比较无论是体育舞蹈组还是非体育舞蹈组,除体育舞蹈组躯体化因子分值低于常模0.02外,其余全部高于常模,也就是说女大学生的心理指标不容乐观,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结论:通过一个学期的体育舞蹈教学,女大学生身体形态的体重、腰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体脂百分比指标;心肺功能的肺活量、肺活量指数、呼吸差;平衡及柔韧性的前庭稳定性、本体感觉、坐位体前屈、功能性动作能力指标;心理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症因子等指标有了明显的改善。由此得出体育舞蹈对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值得继续在高校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