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料先天与人格生成——对舍勒现象学的质料价值伦理学的系统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p5211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在伦理学思想的大背景中,对舍勒现象学的质料价值伦理学进行系统性重构的研究。这一研究的主体由导论(第1章)、上篇(第2—4章)、下篇(第5—7章)和总结(第8章)四个部分组成。   导论部分通过提出三个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即伦理学的根本问题——“人应该如何生活?”、伦理学的引导性问题——“什么是好(善)?”以及伦理学的建基问题--“伦理学究竟建基在理性或者感受/情感之上?”,为系统重构舍勒现象学的质料价值伦理学构筑了总体的思想背景。这三个问题实际上分别对应着舍勒自己对其伦理学的三个基本规定,即价值人格主义、绝对主义和客观主义以及质料先天主义。   上篇致力于探讨舍勒对“伦理学建基问题”以及“什么是好(善)?”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主要分三章在康德、胡塞尔的背景下,讨论了舍勒质料先天主义与其现象学的元伦理学之静态奠基的关系。舍勒伦理学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一门绝对的或先天的.并且情感的伦理学是如何可能的?因此对“先天”的现象学重审构成本文上篇的切入点。   第2章首先从分析康德和胡塞尔对于“先天”的理解开始,进而讨论了舍勒对康德形式先天理解的批评,并从三个不同的方面考察了舍勒对胡塞尔本质先天思想的批评性的反思和深化,最后指出舍勒的基本立场在于“质料先天”。这一对“质料先天”的理论性分析构成了舍勒整个现象学伦理学研究的基础,通过这一分析,“何谓现象学意义上的先天”的问题将得以澄清。   第3章转向“何谓现象学意义上的情感先天”的问题。在对康德理性先天和胡塞尔的意向性感受思想的简要阐释之后,分别讨论了舍勒对康德和胡塞尔的批评,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舍勒自己的意向性感受学说和“认之为有价”的行为,并将其基本立场概括为“情感先天”。在舍勒这里,现象学的伦理学正是建基在这种“情感先天”之上,正是借助于“情感先天”,一门既是先天的又是情感的伦理学才得以可能。   第4章致力于回答这门先天的、情感伦理学第一层次的核心问题:“什么是善?”。通过对舍勒“价值”概念的现象学一存在论的分析,概括出价值的两个基本特征,即作为“原现象”的价值先天和作为“行为相对性存在”的价值存在。为回答“什么是善?”的问题,舍勒将伦常价值“善”或“恶”与其他非伦常价值区分开来,并最终通过非伦常价值之间存在着的先天等级关系来规定伦常价值。对伦理学的建基问题和“什么是善?”这两个基本问题的回答构成了舍勒质料价值伦理学的第一层次:现象学的元伦理学。它根本上奠基于“质料先天主义”,通过静态的、抽象的本质现象学的分析,这种质料先天主义包含着三个先天,即价值先天、情感先天和相关性先天。   下篇主要分三章在自身意识理论的视域中,考察舍勒价值人格主义与其现象学的规范伦理学的动态奠基的关系,并提供舍勒对“人应该如何生活?”这一问题的回答。“人应该如何生活?”的问题在舍勒这里被转换成“‘我’应当如何存在与生活?”的问题,因此,对“我”的分析和理解构成了本文下篇的出发点。   第5章着力去展现传统思想中有关“我”的理解,这主要体现在传统自身意识理论、自身感受理论和人格理论之中。我们以对传统自身意识理论及其存在的“循环”困境的分析开始,并讨论了“海德堡学派”和图根特哈特提出的走出传统理论困局的不同方案,进而在融合双方视域的基础上区分出“自身感受”的三种哲学含义,从而赢获了重构舍勒人格理论的基本框架。同时,通过对人格释义史的简要梳理,在当代舍勒人格理论研究中所展现出来的诸多困难可以在此问题脉络中得到更清晰的理解。   第6章在厘清背景视域的基础上,转向舍勒自己对“我”(即人格)的现象学思考。依据“自身感受”的三种哲学含义,分别在知识论、存在论和伦理学三个层面上,逐次讨论了舍勒那里人格的自身被给予方式问题、人格的存在样式问题以及伦理的人格生成问题,舍勒人格现象学的基本轮廓得以呈现。人格是在“自身.体验”和“反思”(自身感受1)中自身被给予的,又在“自身之爱”和“个体规定”(自身感受2)中“去-存在”。人格的存在样式就是人格生成,人格的精神感受或自身价值感受(自身感受3)构成了人格生成的一个“时机”。   第7章致力于回答舍勒质料的价值伦理学第二层次的核心问题:“‘我’应当如何存在和生活?”。借助于舍勒对“自身欺罔”的批评进一步展开思考陌己人格以及总体人格,进而描述(人格)“如何存在和生活”的基本样式。而这个核心问题中的“应当”在舍勒这里就意味着“观念的应然”,舍勒质料价值伦理学的第二层次就体现为一种全然不同于康德的绝对命令的“应然”伦理学的、现象学的“观念的应然”之规范伦理学。它最终奠基在价值人格主义之上,而这样一种奠基根本上体现为动态的、具体的人格现象学奠基。基于此,人就应该作为人格而朝向观念的价值本质自身-生成。   总结部分概括了舍勒现象学的基本原则,并分析了其质料价值伦理学两个层次之间的内在统一性,继而从总体上讨论了舍勒现象学的质料价值伦理学的基本特征,即质料先天主义、绝对主义与客观主义以及价值人格主义或凝聚主义。由此,舍勒伦理学得以系统性地重构,它在伦理学发展史上的位置也得到确定。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提高生活质量与改善生活方式问题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表现出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广泛需要。生活方式理论是正确
“时间”是贯穿西方哲学思想史的基础性概念,古往今来不同的哲学家对时间问题有着不同的阐释,而不同的阐释则透视着他们对自然、存在及本质的不同思考。因此,对时间概念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