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婚礼消费仪式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zho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的一生中,会经历无数个过渡仪式,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仪式化行为。近二三十年来,研究消费者行为的学者开始关注仪式场合——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以及过渡仪式。然而,婚礼消费仪式受到较少研究者的关注。对于我们中国每一个家庭来讲,结婚都是一项很重大的决定。无论是新婚夫妇还是双方家长,对儿女一生仅有一次的婚礼,都会倾注很多精力办一场风光的婚礼。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从2010年至2014年的5年间,我国内地居民平均每年登记结婚约1300万对。如果仅按每对新婚夫妇平均消费5万元来计算,总体消费规模也有上亿之巨。这也是为何很多行业和公司如此关注结婚市场的原因。本文使用扎根理论对建国以来的婚礼消费仪式中人们消费偏好的变迁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数据来源于人民日报、谷歌搜索、中国知网,以“婚礼”、“婚礼变迁”、“婚礼仪式”等关键词进行网络文本的搜集,其中中国知网上的文献仅限营销领域。文章对文本资料进行三级编码以及理论建构,最终得出建国以来在婚礼消费仪式中所体现出来的“变”与“不变”。具体来说,物质主义、文化混搭、现代化这3个主范畴是建国以来婚礼中消费者消费行为的主要变化。其中,物质主义包括炫耀性消费、面子消费、符号消费、地位焦虑4个具体维度;文化混搭包括传统文化的继承、西洋文化的渗入、中西方文化融合、传统文化复苏4个具体维度:现代化包括新角色、新科技2个具体维度。家庭是建国以来婚礼消费仪式中体现出的“不变”,幸福感是家庭的本质追求,包括仪式感和和谐两个具体维度。本研究深入探讨了建国后婚礼消费仪式变迁的“变”与“不变”,体现了消费者在婚礼消费中消费偏好的转移,不但具有理论价值,而且有助于婚庆公司制定营销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都会汇聚产生大量的科技成果,然而如何将这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到生产中,形成真正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已然成为推动科技创新亟待
对影响白条鸭红头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结果显示,通过对屠宰前的养殖、运输的有效控制和生产过程的监督,将有效降低白条鸭红头现象。
结合当下民办高校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力图以大连科技学院的现状为立足点,以课堂教学为主线,以教育学、心理学为指导,分析学困生厌学成因,对症下药研究其转化策略,调动其学习的
<正>“十五”期间,阿拉善盟各级林业部门在林业行政执法中始终坚持以林业“四大工程”和征、占用林地管理为重点,全面加强林业执法工作,
江西某养猪场采用高床养殖清洁生产模式,通过改进栏舍设计,采用"碗式饮水器"、"2/3漏缝地板"、"斜坡集粪"等方式,减少了猪场废水的排放量,比全省平均水平减少排水量7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