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派翻译理论角度看楚旅游文化的英语翻译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nk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学者诺德(Nord)界定:翻译的“功能主义”就是指专注于文本与翻译的一种或多种功能的研究,是对此类研究方法产生的多种理论而使用的一个“广义术语”。对于功能翻译理论学派,她认为,除翻译“目的论”这一主导学派以外,还包括一批认同翻译功能理论以及受德国“目的论”启发的学者。可见,除德国功能翻译学派外,还有一批学者的观点可以纳入功能翻译理论的范畴,这其中包括英国学者纽马克和美国学者奈达的有关语言的功能与翻译的研究。 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PeterNewmark)也把翻译与语言功能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他提出了翻译中的三种文本功能形式,即“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并指出译者应分别忠实于各自文本中的“原作者”、“真实性”和“读者层”。因而他提出翻译应根据不同文本功能分别采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大翻译手法。而美国学者奈达则从语言功能的角度提出了他的“功能对等”翻译原则,把翻译和语言功能结合起来。奈达指出,由于语言文化上的差异,翻译不可能求得原文和译文的形式对等,而只能是功能上的对等。 现代功能翻译理论以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为主流,其先导人物是瑞斯(Reiss),她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提出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德国功能翻译学派试图把翻译从原语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从译入语的角度来阐释翻译,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应该根据客户或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语读者的表现形式。她明确指出,“具体翻译要求的可行性取决于目的语文化而不是原语文化环境”,“决定翻译目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接受者”,“文本只有被接受者理解并且要让他们理解才有意义”。 本文对各个功能派翻译理论分别进行分析,并找出其共同点:它们都将翻译与语言功能结合起来,注重文本(或语言)功能在翻译中的作用。从这一全新角度,本文分析了楚旅游文化翻译的现状,对比国外旅游的宣传资料,寻根求源,找出其不同点,并为提高翻译质量提出建议。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详细论述了各个功能派翻译理论,及其产生的经过和特点,并进行归纳与总结,找出其共同点。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中国旅游现状,解释文化旅游的内涵,重点介绍了楚旅游独有的特点。第三部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是本文的重点部分。第四部分对比分析了楚文化旅游翻译和国外旅游资料之间的区别,并找出其根本原因,以期更好地翻译楚旅游文化资料。 本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首先在于全面分析了功能翻译理论并进行总结;其次在于将功能翻译理论与旅游英语翻译结合起来,全面探讨了功能翻译理论的实用价值;其三在于通过描述与案例分析,找出了在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切实有效的翻译技巧。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量化的实证研究对比分析了中美两国关于内群体和外群体在冲突中交际策略的不同使用。以StellaTing-Toomey的面子协商理论,Hofstede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以及Hall,E.T
目的:三甲医院医疗工作风险管理计划是执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责任,制定完整的风险管理行动计划.方法:笔者使用风险管理矩阵和头脑风暴方法、专家咨询等方法和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