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气气溶胶的吸湿性不仅影响气溶胶的光学特性进而影响大气能见度,并且影响气溶胶的直接和间接气候效应。本文利用加湿串联差分迁移分析仪H-TDMA (Hygroscopic Tandem Differential Mobility Analyzer),于2012年5-7月在南京地区,2012年9-10月在黄山地区对40-200nm大气气溶胶粒子在不同相对湿度下的吸湿增长因子进行了观测研究。统计结果表明:当粒子到达潮解点之后,颗粒物的吸湿增长因子GF (Growth Factor)多为双峰分布,分为GF<1.15的弱吸湿组分和GF>1.15的强吸湿组分。弱吸湿组分的吸湿增长因子(GFLH)在1.10-1.14之间;对应的强吸湿组分增长因子(GFMH)随着干粒径的增大而增大。相同粒径下的离散程度(σ)强吸湿组大于弱吸湿组,说明强吸湿组的粒子化学成分更复杂,异质性更强。相对湿度的变化对粒子吸湿增长的影响与粒子大小及化学组分有关,爱根核模态和积聚模态粒子在相同的相对湿度下潮解点不同,硝酸铵和硫酸铵是颗粒物中的主要吸湿成分。对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气溶胶吸湿性分析,发现污染期间的吸湿增长因子(GF)和强吸湿组的数目比例(NFMH)都高于清洁期间,这与当时的气象条件以及粒子的内外部混合状态相关。观测还发现气溶胶粒子的吸湿性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白天光照所引发的光化学反应以及混合层演变而造成粒子的吸湿性较强。机动车尾气排放的黑碳等不吸湿或弱吸湿颗粒物也会因为影响颗粒物的化学成分并进而对气溶胶吸湿性产生影响。黄山地区由于相对较清洁,污染排放源比较单一,其次由于实验设置的相对湿度为85%较其他地方低,所以整体吸湿性小于南京地区。通过对比不同高度下颗粒物的吸湿增长因子,发现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颗粒物的吸湿性是减小的。这与海拔增加而周围环境变得更加清洁,气溶胶粒子所包含的可吸湿性物质减少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