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垂体腺瘤是颅内常见来源于腺垂体的良性肿瘤,其发病率一般为1/10万,中国的发病率略低于国外。垂体腺瘤占全部颅内肿瘤的15%~20%,仅次于胶质瘤和脑膜瘤,在尸检中发现率高达20%~30%。垂体腺瘤以功能性垂体腺瘤为主,约占70%左右。垂体腺瘤以成人为多见,女性多于男性,其中泌乳腺素瘤(PRL腺瘤)所占比列最高,占高功能性垂体腺瘤的40%~60%。伽玛刀(γ-刀)是脑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脑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技术的特点是采用小野集束、单次、大剂量集中照射颅内病灶达到治疗目的。γ-刀治疗的优势在于无需开颅手术,并且与常规的放射治疗不同,仅需要一次照射就完成的精准放射外科治疗。γ-刀放射外科治疗技术最早是由瑞典的Leksell教授于1951年提出的一种放射治疗方法,1967年研制出第一代神经外科专用的γ射线治疗设备—又称之为伽玛刀(γ-knife,γ刀)。1974年改进后生产出第二代γ-刀,它采用201个钴源聚焦,对颅内病灶实施一次性立体定向精准放射外科治疗。1996年开始,中国先后有噢沃、玛西普研制的γ-刀相继投入使用。本研究用的是MASEP—SRRS型玛西普的第三代γ-刀。伽玛刀治疗功能性垂体腺瘤:伽玛刀治疗功能性垂体腺瘤始于二十世纪70年代初,Bucklund等最初只用于治疗库兴氏综合征(Cushingz综合征),但是随着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垂体腺瘤患者接受γ-刀治疗。这一新治疗技术的最大特点是无开颅手术和麻醉的风险,视路损伤报道很少,死亡率很低。就垂体腺瘤疾病本身对人体的危害方式及程度而言,主要表现为肿瘤增长对周围结构直接压迫所造成的神经功能损害,以及垂体内分泌激素异常分泌带来的有害影响。前者主要由于视神经受压,造成视力下降甚至失明,严重者压迫脑干、下丘脑可致生命危险;后者因内分泌紊乱,造成患者生殖、发育、代谢异常及心血管等脏器的功能紊乱。因此,对于垂体腺瘤如不积极治疗,死亡率很高,对于功能性垂体腺瘤而言,特别是泌乳素垂体腺瘤患者来说,在治疗上不仅要考虑有效解除因肿瘤压迫造成的神经损害症状,也要重视对垂体内分泌功能紊乱的处理,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目的:研究分析不同放射剂量γ-刀治疗对功能性泌乳素腺瘤的泌乳素(PRL)水平的影响,以及观测不同体积大小的泌乳素腺瘤γ-刀治疗前后泌乳素的变化。并通过对比γ-刀治疗前后肿瘤体积和PRL改变规律,将PRL水平作为判断γ-刀治疗功能性泌乳素腺瘤预后和指导激素替代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到2008年3月应用伽玛刀(γ-刀)治疗功能性泌乳素(PRL)腺瘤4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对248例资料完整的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入选病例分为三组,组Ⅰ:治疗的中心剂量:大于或等于50GY,小于60GY,边缘剂量:20—30Gy;组Ⅱ:治疗的中心剂量:大于或等于40GY,小于50GY,边缘剂量:15—25Gy;组Ⅲ:治疗的中心剂量:大于或等于30GY,小于40GY,边缘剂量12—20Gy;三组视神经及视交叉照射剂量均<9Gy。结果:(1)γ-刀治疗后1年,复查MRI显示肿瘤缩小198例(80%),2年时肿瘤消失203例(82%),增大19例(7.7%),无变化26例(10.4%);(2)血清PRL降低101例(40.7%),达到正常水平90例(36.3%),增高20例(8.1%),无变化37例(14.9%);(3)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无统计学意义(P=0.127,P=0.204);(4)三组患者PRL正常率不同,γ-刀放射治疗中心剂量和边缘剂量较高时,PRL正常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伽玛刀(γ-刀)治疗功能性泌乳素(PRL)腺瘤,不同剂量的治疗对术后内分泌的恢复有很大的影响,中心剂量和边缘剂量(尤其是中心剂量)较高时,术后(PRL)的正常率较高。但是,远期是否会造成垂体低功,需要以后继续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