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低患者优甲乐替代治疗时不同给药方式的疗效及安全性的对比观察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cy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于心内科就诊的患者当中,特别是冠心病患者中,甲状腺功能减低的发病率较高。既往研究已经证实,甲状腺功能减低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有着很高的相关性,究其原因,可能与甲状腺功能减低造成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等致动脉硬化的高危因素相关。北京协和医院既往研究发现,甲状腺功能减低患者核素心肌灌注扫描提示心肌缺血,但这些异常可以在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后得到缓解,证实积极药物替代治疗对于干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有效。由于替代治疗过程中,冠心病患者易出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加重等临床表现。基于此,在临床中建议该部分患者采用小剂量甲状腺素治疗,缓慢加量,监测甲功,甲功正常后,以最小维持量长期维持。但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既往研究推荐剂量范围仍较为宽泛,建议起始量12.5-25ug每日一次,2周后增加12.5-25ug/日,此后每2周增加25ug/日,直至甲功达标。临床上使用上限剂量时心脏不良反应仍较为明显,故考虑进一步减少替代治疗的药物起始用量,放缓增加剂量的速度来减少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可能,故本实验通过不同剂量之间的对比研究,进行疗效观察及安全性研究,为药物替代治疗过程中的剂量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低患者左旋甲状腺素替代治疗时,初始小剂量,缓慢增加剂量这种给药方式的疗效观察及安全性研究,同时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及血脂的变化,为药物替代治疗过程中的剂量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06月于我院心内科、内分泌科、及老年病科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低患者64人,被随机分配为分为A、B两组:A组替代治疗从小剂量开始,12.5 ug/日,清晨空腹服用,2周后不增加剂量,继续12.5 ug/日,4周后增加至25ug/日,6周后增加至37.5 ug/日,此后每2周增加25ug/日。B组替代治疗从12.5 ug每日一次开始,清晨空腹服用,2周后增加至25ug/日,4周后增加至50 ug/日,6周后增加至75 ug/日,此后每2周增加25ug/日,第4周、第8周、第12周、第16周,分别测定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及促甲状腺素(TSH),待TSH、FT3、FT4完全恢复正常后,以最小维持量长期服用,推荐剂量小于1.6ug/kg.day。同时于服药后第4周、第8周、第12周、第16周行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及第4周、第8周、第12周检测血脂水平,并观察患者服药后的临床症状。观察A、B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及组间差异,比较优甲乐不同给药剂量替代治疗疗效及安全性的差别。  结果:  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亚临床甲减等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  2.B组在8周、12周甲状腺功能达标率明显高于A组,两组于16周甲状腺功能水平无明显差异。B组患者心动过速,异位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在强化降脂治疗基础上,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均达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低患者优甲乐小剂量、缓慢加量的给药方式,虽然TSH恢复时间滞后,但在强化他汀治疗的基础上,并不影响血脂水平达标,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更低,安全性较高。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应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前后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Treg(CD4+ CD25high)细胞、辅助性T细胞17型Th17(CD4+ IL17+)细胞频数
英语阅读教学是现代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是小学生较为突出的英语薄弱点.而在实际教学中,较多英语教师对于学生阅读能力这一方面,也较为忽视,认为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