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存扬州园林的遗迹有两类:城西北郊蜀冈瘦西湖一带的湖上公共园林集群集中兴建于康雍乾三朝(1661——1796),均己损毁,于近年复建。嘉庆朝二十余年几无造园活动,现存城内私家园林多于道光元年(即1820年)至民国初年所新建或扩建。以原真性为原则,本文将研究对象确定为遗存较为完整的晚清扬州城市私家园林。本文研究要点为:一,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八处晚清扬州城市私家园林,即个园、何园、小盘谷、汪氏小苑、逸圃、贾氏宅园(二分明月楼)、棣园与瓠园作为重点考察对象,完善其基础资料图纸。二,依据《园冶》理论框架结合实地调研,依据各个园林的特色分析其理法特色,并进一步从立意、布局、叠山、理水、建筑装饰、花木六个方面予以初步总结。三,试图将造园现象还原至动态发展的历史事实中,把握其与社会生活错综复杂的关系,如园主个人及家族经历等,从而形成对晚清扬州城市私宅园林的较为全面和清晰的认识。晚清的扬州仍受惠于运河的繁荣与盐政改革等经济政策的庇护,延续着文化领域如学术教育、绘画曲艺、手工艺匠的全面昌盛,在旧、新城区域先后形成儒商私家园林集群并逐渐发展成熟、形成独特风格,在中国造园史上留下最后篇章。其理法特征主要有:整体布局具小型集锦园的特点,船厅、读书楼、戏台、觅句廊等多重场景并置并体现出天人感应、四季轮回的时空观念;擅用曲折的路径、花窗地穴等创造多样的视线关系以借景拓展空间;叠山脱离了峰石欣赏而发展出独特的中空外奇的扬派叠石技艺,追求山居意境,以拳山勺水写仿真山气势:理水遵循汇水入园不外流的理念而有“天沟”的做法,水体形态仍沿用传统的方池静水,略有曲折蜿蜒的变化藏首匿尾,偶见“旱园水作”的案例。受南巡盛世形成的运河视角审美影响,园中运用山石与建筑结合、长楼复廊及“裹脚之法”等构建技巧构成复杂穿越的园林空间;园林植物偏重姿态欣赏和比兴含义兼顾四季有花,重视色香搭配;较早期的园内仍有放鹤饲鱼、置放盆景的明代私园遗俗;建筑装饰风格较苏南造型更为高大刚直、色彩更为素雅、线条更粗拙质朴,兼有西洋、官式元素,具开放多元之风。晚清扬州私家园林是清代江南造园的优秀典型,具有珍贵的史料和艺术价值,其造园理法尤其是扬派叠石技艺印证并延续了《园冶》所述理论,于今日仍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