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网络女频文产生、发展、特征的考察具有多方面的意义。首先,对网络文学整体研究而言,专注于网络女频文的考察给网络文学研究增添了性别维度,避免我们落入菲勒斯中心主义的窠臼,也为网络文学中的女性书写提供学理支撑。其次,女频文在网络话语空间、书写特征方面区别于传统女性写作,发展了面向大众和面向小众不同群体的类型文,本论文研究有助于考察女频文在类型书写与话语表达方面的独创性。再次,女频文是女性创作群体集体智慧的结晶,她们以女性视角书写女性故事,迎合了女性阅读群体的审美趣味,故而对女频文的考察有利于了解女性深层心理、主体性建构等问题。网络女频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与话语现象,至今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关注,本论文对网络女频文进行整体性研究,并针对性地论述它的网络话语空间、类型文书写特征及背后展现的深层文化心理,具有一定创新性。基于女频文自身的特征、发展现状、研究意义及相关研究现状,本论文具体研究思路如下。第一章探讨网络女频文的话语空间。网络空间呈现出兼具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社会属性,这使女性既能保持言说自由,又能暂时摆脱男性审视。女性从“卧室”逐渐走向亦真亦幻的“第三空间”,在此赢得言说与写作的权力。同时,女频文在男女频分频后逐渐建构女性写作王国,女性群体在“第三空间”形成“群落”发展状态,在“社区文化”的建构下进一步实现“确权”。而女频文的这一发展也推动了女性主义在赛博空间的发展。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如此庞大的女性创作群体,她们具备鲜明的网络性特征和女性意识,影响到女频文的具体书写。第二章探讨面向大众的网络女频文。面向大众的女频文中最典型的类型文有虐恋文、甜宠文、宫斗文、种田文、无CP文、现实题材小说等,各类型女频文以不同方式展现女性生存体验。从“霸道甜宠”到“虐恋情深”再到“双宠双强”,女频文展现了女性主体的成长与蜕变。而遵从“丛林法则”的宫斗文、回归日常生活的种田文、观照现实生活的现实题材小说、将人性与女性放置在一起阐释的弱CP或无CP文等,共同致力于展现女性多样的生存样态。同时,网络女频文在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塑造了多样主体形象。从“灰姑娘”到“玛丽苏”,从“白莲花”到“腹黑女”,从“花木兰”到“总攻”,女性主体形象塑造的多样性展现了网络女频文在重建阶级叙事、挑战女性道德、突破性别本质主义等方面的尝试。另外,男性由“看”转为“被看”,在女性“她者”视角中被重新想象与建构,呈现出创伤性与理想性兼并的特征。第三章探讨面向小众的网络女频文。耽美文、百合文、女尊文是女频文中最具特色的类型文,它们在颠覆传统、重建性别秩序、寻求自我认同方面呈现出复杂性与矛盾性,这一现象值得深入探究与反思。且无论是纯爱理想的同性之恋还是极端异化的女权王国都展现了另类的性别模式。耽美文中的攻受模式、ABO独特的性别模式、百合文中另类的性与性别实验以及同性之恋中“双性同体”形象的塑造,都致力于颠覆传统两性模式、建构新型情爱关系。另外,女频文在对传统文学、ACGN文化的“盗猎”中发展出了几种独特的小众文,如二次元言情小说、反琼瑶小说、红楼梦同人文,它们满足了一批小众群体的阅读趣味。这些女频文展现了另类的女性想象。第四章探讨女频文的深层文化心理。首先,从网络独生女一代的生存境遇与精神诉求出发思考女频文多样类型文发展的深层原因。女频文是女性群体幻想性表达的一种文学呈现,体现了网络独生女一代渴求“舒适圈”“中产生活”“逆袭成长”的深层心理。其次,女频文多样空间的书写映射了女性群体的现实境遇,展现了她们对“空间”的渴求,表现出女性人格的现代性隐忧。同时,女频文自身生存空间与作品内在书写都建构着独特的“异托邦”。女性沉溺在“异托邦”世界中,既满足了自我幻想又实现了象征性抵抗。最后,女频文呈现出鲜明的“后情感”特征,如快适理论、类情感、影像化书写、情感的“展示”与碎片化等,以此展现女频文在文化语境下独特的书写特征。结语:总结本论文的学术观点与学术价值。归纳网络女频文的功用、未来发展方向及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随着男女频分化日渐鲜明,女性阅读网站发展越发成熟与健全,女性受众群体愈发庞大,作品类型愈加丰富,网络女频文逐渐成为当下文学构成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由此对网络女频文的考察与分析十分必要。从作者群到读者群,网文产业纷纷加速布局女性市场,以“她内容”助推“她经济”。这一现象的产生引发我们思考,女频文如何发生、发展,它具有哪些鲜明的书写特征?其多样类型文如何彰显女性生存体验与精神诉求?女频文创作背后有着怎样的深层文化心理,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探究。这也是本论文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