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类”的异化到“类”的解放——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类”哲学的超越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ke112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整个哲学史,对于人的问题一直都是理论界永恒的话题之一,尤其是进入近代工业社会之后,新科技革命带来了社会的巨大变化,人们要求自我复归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大的背景下,引发了人们对人自身问题的普遍关注和全新思考。通过对前人特别是对黑格尔绝对精神哲学的继承与批判,费尔巴哈提出了自然基础之上感性的“类”的思想,第一次将人从宗教神学与理性哲学的虚幻世界中拉回了属人的现实世界,并且通过对“类”的异化的分析批判实现了对神学宗教和君主专制的抨击。但由于时代背景与理论背景的束缚,使得费尔巴哈的“类”哲学仅停留在了意识的层面而无法达到实践的高度。   马克思通过对费尔巴哈自然基础之上感性的“类”哲学的超越,提出了实践领域“类”的哲学思想,创造性的将自己的“类”哲学建立在了人类社会实践的基础之上。用社会基础代替自然基础,实现了理论前提的超越;从“感性活动”出发,用实践的“类”代替感性的“类”,实现了“类”内涵的超越;用实践领域异化劳动代替意识领域类的异化,实现了对异化内容的超越;用共产主义来代替爱的宗教,实现了对思维方式的超越。马克思在实现对费尔巴哈“类”哲学的超越中揭示了人的“类本质”,指出异化劳动使人的“类本质”丧失,并导致人的片面不自由发展,阐明了建立共产主义是摆脱异化劳动、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唯一途径。   对于马克思“类”哲学的当代价值,一方面,从理论价值上来说,在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类”哲学中,马克思对人显示出了高度的重视,这不仅与当代“以人为本”的时代理念相符合,而且其本身就蕴含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马克思实践领域的“类”的思想适应了当今社会对人自身复归的时代要求,并且在理论基础上坚定了人的信念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另一方面,从现实价值上说,马克思实践领域的“类”哲学解决了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并且确定了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
其他文献
“意”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在先秦时即为多家所关注。墨家强调“顺从天意”,以“意”为天道之神圣法则;道家致力于“言意”之辨,“意”为世界之开显方式;孔子的“毋意”、
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增长迅猛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都很重视和谐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发展成一种趋势。和谐最重要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和谐的体现,也是发展和谐社会的基础。新形势下,我国科技型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是科技型企业急需思考的问题。科技型企业要不断进行科技创新,而人作为科学技术的载体,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因此,在和谐视角下,科
事实还是虚构?经济学究竟是一门让人尊敬的、面向事实、有用的学科,抑或是经济学家们虚构了很多模型的智力游戏?关于这个问题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无论从科学角度还是政治角度来
马克思“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共同的、活生生的感性的活动”,按照马克思的理解,不仅应该把人看作“感性对象”,而且应该理解为“感性的活动”;马克思也明
分层教学并不是一个十分新鲜的词汇,即将有智力差异、心理差异、学习习惯差异的学生分开进行教学,针对他们各自的情况进行分别的教学,从而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Hierarchi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