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使用后评价的灾后重建援建住宅与自建住宅比较研究——以都江堰为例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m870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汶川大地震灾后住宅重建模式多元化,其中援建模式和自建模式最为典型,同时灾后住宅重建采取援建模式也是灾后重建的一个创举,其特殊性在于:建设资金、设计、施工、监理等全部由援建方提供,居民只参与房子的分配。而自建模式需要居民参与住房全程建设。两种不同的住宅重建模式会带来不一样的重建效果,哪种模式能更好的适用灾后住房重建?这点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以都江堰市的援建住宅和自建住宅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二者各自的特点,希望给以后的灾后重建起到借鉴作用。  本文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再通过现场实地研究,以了解目前两种模式下的住宅使用上的现况和存在的不足,进而比较分析其各自的特点。主要从住房的使用性能、公共环境、公共服务设施、安全及管理、交通、地域性、对心理恢复的帮助七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本文分别从笔者专业角度和住宅的使用者两个角度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其中定性研究是采用建筑空间理论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是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标准问卷收集数据,通过平均值比较、评价因子比较和模糊综合评价得出结论。  最后针对援建住宅和自建住宅的各自特点,给出相应建议。
其他文献
当今中国处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转型期,基础教育改革也随之进入新的时期,从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取逐渐转向强调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这对中小学校建筑的现状与未来提出新需求
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城市化问题的进一步加剧,人们对绿色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旅游活动更加推崇,乡村旅游在此背景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近几十年来,川
学位
城市风貌是城市环境给人的视觉感知映像,它是展示城市形象、体现城市特色、反映城市环境品质的重要窗口。作为一种城市资源,城市风貌被越来越多的城市作为谋求发展的战略方向
在我国的历史遗产中,有这样一种文化遗产尚未被重视关注,那便是村庄传统特色风貌。它不同于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古迹,有着自己独特的特色。村庄传统风貌可以总结为是通过自然景观
近十年来,大型超市在大城市中逐步形成网络化布点,这种零售业态的兴起直接影响非工作交通的组织状况。为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并降低成本,基于杭州城西9个街区1365份大型超市出行
进入21世纪,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迫使我们寻求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相处方式。我国的建筑能耗尤其是北方寒冷地区的城镇住宅采暖能耗逐年上升,对不可
我国住房改革之后,住区建设如火如荼。一种新的居住概念“封闭住区”开始渐渐占据住区开发的市场,同时也开始影响人们的居住观念。现在,提到“住区”,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封
进入21世纪,我国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城市人口增加迅速,城市中居住建筑的需求旺盛。高层住宅的大量的涌现,使日照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和敏感,由此引发的居民日照维权已经成为居民投诉
重大节事作为一种源自城市外部却强力作用于城市发展的积极助推手段,不仅可以在短期内将全球目光高度聚焦于特定的城市,而且可以促使城市内部发生剧烈的、短期或长远的媒介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