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HSP90β在肺癌中的表达及机制研究 二、单细胞组学解析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免疫微环境变化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ping3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博士论文由相对独立的两部分研究组成。第一部分HSP90β在肺癌中的表达及机制研究第一章肺腺癌蛋白质组学整合分析鉴定出HSP90β作为潜在预后标志物背景:肺腺癌是肺癌中最常见的组织学亚型,尽管研究已经取得了进展,但仍有大量的肺腺癌患者没有可用的靶向治疗选择。由于蛋白质是细胞的功能执行者,肺腺癌的蛋白质组和信号转导的深入表征将为全面了解该疾病的分子机制和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奠定基础。目的:通过大样本的临床数据,整合蛋白质组学及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结合临床信息,鉴定出与预后显著相关的差异蛋白,寻找肺腺癌的预后标志物。方法:本部分研究共纳入了 103例肺腺癌患者原发的肿瘤组织和配对的邻近正常肺组织,通过质谱和磷酸化质谱,鉴定出肿瘤组织相比于癌旁正常肺组织的差异蛋白和磷酸化蛋白,并通过Western Blot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在独立的样本中进行了验证。结果:我们得到103例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蛋白质图谱,并比较了肺腺癌患者肿瘤组织和配对的癌旁正常肺组织的蛋白质组学特征,得到一些与临床预后显著相关的差异蛋白和肺部标签蛋白,通过磷酸化蛋白质组学也得到了 一些癌症相关磷酸化蛋白,并鉴定出HSP90β在内的一些预后标志物,最后在实验中验证了 HSP90β在肺腺癌组织和患者血浆中的高表达,且与预后不良相关。结论:肺腺癌患者肿瘤组织和配对的癌旁肺组织表现出不同的蛋白质组和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特征,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分子HSP90β有望成为肺腺癌的预后标志物。第二章发育相关蛋白HSP90β通过细胞周期和凋亡影响非小细胞肺癌预后背景:肿瘤的发生在许多方面都被认为与早期胚胎发育过程相似。使用正常的发育样本作为研究模型有助于我们了解肿瘤的发病机制并确定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恒河猴可用于探索胚胎发育与肿瘤发生的模式动物,利用恒河猴肺组织的时间序列数据可以帮助筛选出非小细胞肺癌的的生物标志物。关于HSP90β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作用和预后相关研究较少,也尚无肺癌中HSP90β的细胞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目的:通过恒河猴肺组织的时间序列转录组数据,确定HSP90β在肺发育早期的表达情况,并通过肺癌细胞系探索HSP90β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我们通过实验室前期恒河猴肺组织的转录组数据和人肺发育的芯片数据,筛选出肺发育早期的调控分子,然后结合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标本进行了验证,最后在肺癌细胞系中,通过细胞表型实验和功能研究阐明了具体作用机制。结果:我们在恒河猴肺发育的数据鉴定出HSP90β参与了早期肺发育的细胞周期调控,并且在人肺发育的数据中和非小细胞肺癌血浆标本中也证实了 HSP90β的显著高表达。在肺癌细胞系中我们发现敲降HSP90β通过磷酸化关键蛋白影响肺癌细胞的周期和凋亡。结论:HSP90β在人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和患者血浆中均显著高表达,通过磷酸化关键蛋白使肺癌细胞周期阻滞,增加细胞凋亡。第三章HSP90β联合CEA,CA125和CYFRA21-1建立一个肺癌预后评估模型背景:肿瘤早期缺乏症状且缺乏有效检测的生物标志物,大多数肺癌患者在诊断时已进入晚期阶段。为了改善肺癌患者的生存情况,迫切需要找到有用的生物标记物用于早期检测,预后预测和复发监测。递归分割分析可以作为一种分层工具应用于临床研究中,用来预测患者预后。CEA,CA125和CYFRA21-1均是临床常用的辅助诊断的标志物。目的:通过联合HSP90β的血浆蛋白数据和CEA,CA125及CYFRA21-1的血清数据,建立肺癌预后风险预测模型,预测肺癌患者的预后风险,并评估此预测模型是否可以作为肺癌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方法:本研究首先整合了 1162例肺癌的血浆样本,统计了 HSP90β的表达水平,然后在组织水平通过免疫组化检测了 HSP90β在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表达,最后通过联合HSP90β的血浆表达数据和CEA,CA125及CYFRA21-1的血清数据,运用递归决策树算法建立了风险预测决策树模型,并预测了 671例肺癌患者的预后风险。结果:我们发现肺癌患者血浆和肿瘤组织中HSP90β蛋白显著高表达,通过构建递归分割决策树预测模型可以预测肺癌患者的预后风险,且该预测模型还可以作为肺癌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HSP90β联合CEA,CA125及CYFRA21-1构建的递归分割决策树预测模型可以预测肺癌患者的预后风险,且可以作为肺癌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第二部分单细胞组学解析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免疫微环境变化背景:结直肠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逐年上升。结直肠癌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阐明结直肠癌肝转移机制是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大意义。单细胞测序技术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用来分析肿瘤内部和周围的多种细胞类型的特性。免疫组库可以多方面评估免疫系统的多样性,进而评估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目前单细胞测序和免疫组库在肿瘤中的研究日益成熟。目的:通过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单细胞转录组和免疫组库测序,研究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治疗过程中免疫动态变化的特征图谱,寻找影响其疗效预后的关键事件。方法:本部分研究纳入了 5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手术前,手术后七天和化疗后第一次疗效评价时的外周血,同时收集患者手术时切除的原发灶肿瘤和癌旁组织以及转移灶肿瘤和癌旁组织。患者外周血分离得到单个核细胞和多形核细胞,患者组织制备单细胞悬液,然后分选得到CD45阳性的细胞。将外周血分离的细胞和组织分选后的细胞进行单细胞转录组和TCR/BCR免疫组库测序,然后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结果:我们得到5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随治疗变化的免疫图谱,并且发现同一患者的外周血不同时间点以及原发灶和转移灶组织之间均存在共享T细胞克隆,而不同患者之间很少共享T细胞克隆。患者在手术后外周血的T细胞免疫组库多样性显著升高,而在化疗后多样性又降低到手术前水平。外周血CD4和CD8效应T细胞亚群在手术后和化疗后比例显著增高,且效应分子表达升高,表现出活跃的细胞免疫反应。肿瘤组织中CD4效应T细胞比例高于癌旁组织,而CD8记忆T细胞在癌旁组织中的比例高于肿瘤组织。结直肠癌原发灶肿瘤组织中含有大量效应性浆细胞,而癌旁组织和转移灶组织中以B细胞和记忆B细胞为主。此外,患者化疗后外周血出现一类高表达FCGRT的中性粒细胞亚群。结论: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手术后T细胞免疫组库多样性显著升高,且效应T细胞比例和效应分子均升高,显示出活跃的细胞免疫反应。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原发灶和转移灶以及肿瘤和癌旁组织具有不同的免疫特征,同一细胞的亚群分布也不相同。
其他文献
目的食管癌是世界范围内肿瘤相关死亡的第6大驱动因素。在欧洲和亚洲,食管鳞状细胞癌在所有食管癌患者中占比90%,成为该洲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可选择的治疗方法有限,顺铂联合5-氟尿嘧啶是一线治疗常选择的化疗方案。对于一线治疗后进展的食管鳞癌患者,伊立替康被美国NCCN指南列为后续治疗中优先推荐的细胞毒类化疗药。本研究是一项一期临床研究,主要探索一种新型化疗药物,脂质体包裹的伊立替康(L
食管癌作为高发的恶性消化道肿瘤,约90%为食管鳞癌,且五年总生存不足25%。由于部分患者在首次确诊时就处于局部晚期,要采取综合治疗方案:新辅助放化疗,手术+辅助化疗及同步放化疗或放疗。但肿瘤细胞放疗抵抗的发生往往会削弱放疗疗效,而放疗剂量的增大也会导致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目前,放疗抵抗仍然是临床治疗所面临的重要挑战,迫切需要寻找预测放疗疗效的特异性标志物及靶向递送系统,从而改善放疗疗效,实现个体化
尽管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病率仅排名全部恶性肿瘤的第七位,但却在全世界癌症相关死因中排第三位,这与HCC患者中位生存期仅有8-26个月有关。早期HCC缺少特异性的症状和高效的筛查方法,并且进展迅速,造成HCC确诊时多为进展期,这是HCC患者中位生存期较短的重要原因。索拉非尼在2008-2017年是进展期HCC唯一的一线治疗方案,但是索拉非尼只对约1
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包括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和肝癌等,以上肿瘤的共同特点是原发于消化道部位,因此这些肿瘤的发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息息相关。消化道肿瘤的另一共同特点是早期无明显症状,常呈隐匿性发病,往往患者确诊时已为中晚期,死亡率相对其他恶性肿瘤较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发
组蛋白H3是核小体的核心成分,人的主要H3包括依赖DNA复制装配的H3.1和H3.2,以及非DNA复制依赖型组蛋白H3.3,CENPA蛋白以及生殖系统特异的变体H3.4和H3.5。组蛋白H3的内稳态影响基因组的稳定性,尤其是参与着丝点核小体组装的CENPA蛋白。由于与DNA的相互作用不具有碱基序列特异性,且除生殖系统之外,蛋白水平无明显组织差异性,组蛋白H3变体与细胞身份特性以及生物性状的关联一直
第一部分LIFR基因在肝内胆管细胞癌中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机制背景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是一种具有极强多效性的细胞因子,广泛存在于全身各个系统中。LIF表达于许多恶性肿瘤中,检索TCGA数据库,尤其在胰腺癌、胆管癌中癌组织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现已有多项研究均表明LIF可促进胰腺癌的发展,并且有作为治疗靶点及生物学标记物的潜力。肝内胆管细胞癌(Int
研究背景胆囊切除术是目前治疗胆囊相关疾病的常规术式,尤其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显著减少了手术创伤,缩短了术后康复时间,被外科医师和患者广泛接受。长期以来胆囊被认为仅仅是浓缩和储存胆汁的容器,切除胆囊后并不会对机体产生影响。然而,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胆囊切除术可能会引起机体代谢的改变,包括体重、胆汁酸、血脂、血糖、能量代谢等,但目前各研究的结论仍存在争议。胆囊切除术引起代谢改变的潜在机制尚未完
人群中的研究已证明:在新生儿期接种乙肝疫苗,能有效预防慢性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儿童的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流行率已显著下降,HBV感染所导致的青少年人群的肝细胞癌发病及死亡风险也明显降低。但疫苗免疫后10-15年,由乙肝疫苗免疫所诱导产生的抗乙肝表面抗原的保护性抗体(Antibodies again
背景与目的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不表达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不伴有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过表达或基因扩增的一类乳腺癌亚型,其具有侵袭性强的生物学
流感病毒减毒活疫苗(LAIV)通过滴鼻感染途径接种,既能够诱导产生血清中和抗体,又能刺激粘膜免疫应答。目前上市的LAIV以鸡胚为培养基质生产。鸡胚作为生产基质,除了其供应周期制约着疫苗的生产能力之外,还存在着可能因为接种活疫苗引入外源因子污染的风险。Vero细胞是人用生物制品生产普遍采用的细胞基质,但在Vero细胞上进行流感病毒培养时,不同毒株间产量差异大或不能连续传代。目前,国际上仅见对甲型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