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扩散理论和多重分形理论的区域干旱特征分析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旱是我国最常见、影响最大的气候灾害之一,尤其近年来我国干旱事件频发,对我国的农业造成严重的影响。《气象》刊载的我国每年的气候概况指出,我国每年遭受的自然灾害中干旱事件年年在列,且其造成的受灾人口和农作物受灾面积也最为广泛,因而对干旱事件进行有效的监测、预测以及对其造成的影响进行定量评估俨然成为国内干旱科研工作者研究的核心和焦点。鉴于此,本文基于多重分形理论,以干旱事件重现期为主要参考因子,对干旱事件的发生进行非线性概率预测;并结合旱灾所引起的农业损失对不同等级的干旱事件所造成的影响进行半定量化评估,以期从更多的视角为我国干旱事件的预测和评估提供科学参考,从而减少干旱灾害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东北地区为我国的重要粮仓,而近年来我国西南地区也饱受干旱的侵扰,因此本文主要针对这两个地区进行干旱特征分析。  对干旱评估而言,本文基于信息分配和扩散理论,结合标准化降水指数和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旱灾灾损指数,综合考虑气象因子与社会因子,分析我国东北三省1971-2012年的干旱脆弱性特征,并以此来实现干旱与灾损的对应,从而完成定量化评估。使用信息分配方法估计干旱强度概率分布,采用二维正态信息扩散方法构造了干旱强度与旱灾灾损的脆弱性关系,将干旱强度的概率分布与脆弱性折线相乘求和(离散分布)或积分(连续分布)即可得到多年平均风险。研究表明,针对灾损的小样本事件引入信息分配和扩散方法对小样本数据进行分析,获取的干旱强度概率分布比简单直方图法所得更加平滑,而以事件为因灾损为果得到干旱强度-旱灾灾损的脆弱性关系,物理意义明确,所得脆弱性关系折线也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并且不同样本长度所得结果相近,对样本长度不敏感,较好的克服了小样本分析的不稳定性。  对干旱事件的预测则依据多重分形理论中的自相似特征,采用多重分形去趋势涨落分析法(MFDFA),结合由中国气象局公布的我国西南地区303个站点1961-2012年的逐月降水数据所计算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对我国西南地区的干旱事件重现期进行非线性特征分析来实现。结果表明:我国西南地区SPI具备多重分形性以及长程相关性,且此性质不受时间尺度的影响;干旱事件重现期的概率密度表现为幂律衰减特征,并且干旱事件重现期自相关系数也具有幂律衰减特征,表明干旱事件重现期存在一定记忆性且记忆性逐渐衰弱;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基于多重分形特征以及长程相关性的干旱风险指数,该指数反映了历史干旱事件重现期的概率分布及其记忆性特征,可以描述未来干旱事件风险,该风险指数本质上是干旱事件的发生与否的概率预测。
其他文献
衰减全反射结构是光学上一种较为特殊的反射型结构,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射光的空间强度和频谱成分都会受到结构参数的控制和影响,同时反射光也携带上了结构本身的信息。因此利用衰
由于射线带有核的特征和射线穿过物质时能量、强度要发生改变,因此可以通过对射线的测量了解物质的特性。而射线穿过物质时,能量和强度的改变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因素的存
本文研究原子与双模压缩真空态光场相互作用中的纠缠特性,考虑了共振拉曼相互作用的情况,同时计入了原子运动的影响。原子运动是一种实际的因素,应该加以考虑。利用量子约化熵和
利用1961-2013年NCEP/NCAR发布的月平均全球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欧亚北部区(40-65°N,50-120°E)2004年以来频繁冷冬的异常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欧亚北部2004年以来冷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