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以姚秦鸠摩罗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隋笈多《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唐玄奘《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三部同经异译佛典为研究对象,将三本译经与梵文原典逐字逐句进行对勘,通过对三本译经的语言与梵文原典的语言的分析比对,从外来词构成、词汇训诂、语法问题和译经特点四个角度来分别考察《金刚经》译文中一些语言现象,冀能藉以将《金刚经》语言研究进一步铺开。我们总结了汉译《金刚经》外来词的构成。虽然不同译者的翻译偏好不同,意译仍然是翻译外来词最主要的方式。同一个外来词,它的意译词往往比音译词更具流传性。这大概是因为汉语是单音节语素语言,这些单音节语素具有极强的构词能力,同时单音节语素作为发音单位,不适合读冗长拗口的音译词。所以对于外来词来说,意译比音译更容易被人们理解并接受。我们就关于《金刚经》梵文原文的一些训释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结合另外三译《金刚经》,我们发现本文考察的三版译经中,有些地方是训释得欠妥的,有些地方是训释得违背原经本意的。我们认为佛经翻译要顾及教义,不能望文生义,不能自相矛盾,更不能盲从前人。我们根据对梵文原典的仔细考察,指出并纠正了《金刚经今译》和《汉语大词典》的一些错误注解。我们只是提出问题,为解决问题开了先路。梵语和汉语是两种结构类型截然不同的语言,汉译佛典在将一种语言翻译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要受到这两种语言的双重制约。一方面,它必须做到忠实、可信,不能违背原经教义,另一方面,它还必须斟词酌句,系统地规律地将原经语言转换为受众熟知的语言。这种译经语言的系统性或规律性体现在汉译佛典对梵文词汇、语法的对应关系上。我们初步挖掘了《金刚经》译文中的一些梵译汉的语法对应标记,揭示了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并针对前辈学者相关研究中的不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文重点考察的三本《金刚经》译文,译经风格迥异,各有优点缺点,本文就此分别给予了分析。总的来说,罗什学习和迎合了秦人好“简”的心理,经文比较地好读,但也由此导致了遗漏经文,原文内容的整体性有所损害。他仅仅是做到了易于理解,不失大意,并没有达到完全信实的目的。笈多译文从头至尾秉承一个“直”字,译文一字一句都和原典绝对对应,简直就是汉语版的梵文本《金刚经》,做到了“信”,但是这个“信”,是以牺牲文意通达为代价的。玄奘译文基本忠实于原文,内容详尽无缺。然而他为了解经的需要,把自己对经文的认识强加到原文中,对原文进行自我演绎,这种增译现象是玄奘译文的硬伤,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信”,有矫枉过正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