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鼓楼区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gaalove43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创意产业凭借独特的产业价值取向、快速的成长方式以及广泛的产业渗透力、影响力和辐射力,成为全球经济和现代产业发展的新亮点以及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内各地发展呈现一片繁荣景象,然而目前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层面和城市层面,缺少更小尺度范围层次(如区县层面)的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南京市鼓楼区为例,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基于此提出鼓楼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建议,可为其他处于类似转型背景的老城片区提供借鉴。论文主要内容包含四个部分,首先,本文界定了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与门类分类标准,对相关理论、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实践经验进行了梳理。然后,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探究鼓楼区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包括其数量分布特征、规模特征、演化特征,各门类特征等。再者,构建了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的量化指标体系,并运用SPSS软件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响企业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测算并分析其影响作用。最后,基于前文的分析结果,提出鼓楼区未来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的相关建议。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文化创意产业在整体城区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集聚特点符合“大分散、小集中”的规律。(2)不同因素对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分布的影响作用效果各有不同,分别为:(1)商业中心的市场氛围是文化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的关键影响因素。(2)产业园与高校机构的吸引力在老城地区未发挥理想的集聚效应。(3)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关联较弱。(4)交通因素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必要不充分条件。(3)针对鼓楼区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的建议:以分区差异化布局、规模差异化布局、行业差异化布局三大思路为指导,从产业集聚、高教基础、生态禀赋、历史资源、交通配套几个方面提出引导鼓楼区文化创意产业布局的五大建议。本文主要的创新点如下:(1)聚焦于区县范围并以文化创意产业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可以补充现有研究局限于大城市且研究对象偏重产业园的不足。(2)将GIS提取空间数据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运用于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正文字数约50000字,75幅图表(图39幅,表37幅)
其他文献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历史街区街巷空间经历着深刻的物质形态变革,面临着传统建筑肌理流失、街巷形态格局改变等现实问题带来的冲击,而目前的保护规划体系对于街巷空间的改造建设控制以及空间设计指引的针对性不强、对街巷空间形态保护不足,导致街区的传统空间形态和风貌特色得不到有效保护和弘扬。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城市设计方法作为切入点,通过文献分析与现场调研的研究方法,研究城市设计控制引导手段在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残疾人的民生改善,近年来,残疾人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基层残疾人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但仍有部分地区的残疾人生活难以得到保障,残疾人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匮乏。目前,我国已颁布了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的若干建设标准,但在理论方法、设计要求、标准衔接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在设计实践中也给建筑师带来不少困惑。因此,进一步加强对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筑设计的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以残疾人综
乡村公共空间是旅游型乡村中承载游客活动和展示乡村风貌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乡村旅游业兴旺发达,乡村公共空间的建设也日益受到重视。然而公共空间的使用情况并没有达到建设时的预期效果。不同旅游型乡村的公共空间、一个乡村的不同公共空间、同一公共空间的不同位置的使用状况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何有效地提升乡村公共空间活力成为了当下旅游型乡村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乡村
目前我国城市更新的规模扩张、内涝问题频发,防洪减灾成为文物建筑整体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文物建筑防洪工程主要针对建筑本体开展,雨洪管理措施单一,防洪效果不显著。随着针对场地中雨洪管理新模式的“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和针对外环境设计的“预防性保护”要求的提出,外环境中的雨洪管理实践成为更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防洪减灾途径。本文以实现文物建筑雨洪风险的削减、雨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为目标,采用文献综述、现场调
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内很多老旧煤矿逐渐关停并转,大量的工业建筑由于失去生产功能而被闲置,从而造成城市用地资源的浪费,废弃煤矿区的更新改造已成为许多资源型城市特别关注的问题。从废弃煤矿区内的既有工业建筑的更新改造入手,抓住要点,破局求解,既能变废为宝,节约资源,又可以保护工业遗产,延续历史情感,进而带动整个废弃煤矿区的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本文以
当前,我国处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阶段,旅游扶贫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扶贫成果显著,景观建设也初具规模。扶贫地区脱贫摘帽后将进入转型发展期,原有的景观规划将不再切实满足城乡居民和外来游客的需要。研究表明,旅游的快速发展在改善区域经济的同时会给城乡区域景观带来冲击。如何吸取旅游景观发展的经验教训,更好地引导扶贫地区转型发展,形成良好的自循环景观系统,成为本研究的主要目的。笔者基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人口不断集中,城市用地日趋紧张,城市文化(艺术)中心逐渐取代单一职能的文化建筑,以尽可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近年来出现的“多馆合一”的城市文化(艺术)中心具有“集聚各文化产业”的特点,利于土地集约使用和基地景观、交通的统一规划,承载着传达地域文化、展现城市形象的重要任务。国内业界目前对此类型的建筑综合体研究不够深入,成果相对较少,因此,本文结合实
基于数学素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学习经验中自主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深度探索,运用探究式教学,实现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深刻理解的目的.
2000年以来,随着洪泽湖地区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强,地方经济模式的不断转型,加快了洪泽湖地区渔村的城镇化发展,同时也逐渐改变着渔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但是渔村在自更新过程中,为了寻求更快更好的发展,洪泽湖地区渔村的发展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由于其聚居形态、空间结构、路网组织以及其住宅的现代适应性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并且乡村更新中最重要的地域性、文化性,也随着渔村自更新而逐渐消失殆尽。本文以洪泽湖地区渔村家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也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发生巨大的变化。本文通过对我国养老现状的分析,发现传统养老模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城市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田园养老模式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但目前田园养老模式的发展还处在探索阶段,相关建筑与规划层面的研究较少,因此需要针对性地进行系统分析,提出相应设计策略,以期促进田园养老模式的健康发展。本文以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