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透水丁坝参数对溢洪道泄槽弯道水流特性的影响实验研究

来源 :山东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tinl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丁坝作为一种传统的水工建筑物,在河道整治等方面应用已久。透水丁坝是传统丁坝的创新形式,集导流和透水效果为一体,具有改善水面不均匀性、降低坝前壅水、减轻坝身水压力等优势。目前,透水丁坝多应用于缓流河道中。溢洪道泄槽泄流多为陡坡上的急流,当布置有弯道时,由于弯道水流的复杂,使现有河道丁坝的研究成果不能直接应用于溢洪道弯道工程中。因此,本论文通过水工模型试验,对溢洪道泄槽弯道布置不同参数透水丁坝后的水流特性进行了研究。本论文进行了在溢洪道泄槽弯道凹岸(弯道的1/4、1/2、3/4处,布置角度分别为60°、75°和75°)布置3道不同长度(3B/10、4B/10、B/2)、不同高度(2B/25、3B/25、4B/25)和不同透水率(18.3%、26.4%、35.9%)的丁坝在不同单宽流量(100m2/h、160m2/h、200m2/h、240m2/h和300m2/h)下共75个方案的水力学实验。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有:  (1)开展了透水丁坝参数对弯道水面的改善效果研究。利用弯道水面均匀度和弯道最大水面横比降等评价指标,分析了溢洪道凹岸布置透水丁坝后,丁坝长度、高度和透水率的变化对弯道水面改善效果的影响规律。随着丁坝长度、高度的增加与透水率的减小,弯道水面均匀度增加,最大水面横比降减小。根据不同单宽流量的分析,基于弯道最大水面横比降及其他辅助评价指标,给出本实验条件下溢洪道泄槽弯道段透水丁坝布置的推荐参数为:丁坝长度为B/2,高度为4B/25,透水率为18.3%。  (2)开展了透水丁坝参数对弯道流速的影响研究。通过对弯道三维流速数据的分析,得出了丁坝长度、高度和透水率变化时沿程纵向流速、横断面纵向流速、断面横向流速的分布规律。靠近丁坝的纵断面,其纵向流速沿程先降低,然后在丁坝布置区波动,流速最低点出现在第一个或第二个丁坝布置处,丁坝布置区后纵向流速沿程上升。丁坝长度、高度的增加和透水率的减小,都会引起各断面纵向流速的降低。远离丁坝的纵断面,其纵向流速沿程上升。以丁坝布置区为界,丁坝前的断面随丁坝长度、高度的增加和透水率的减小,纵向流速降低;丁坝后的断面丁坝长度和透水率的变化对流速影响不大。但丁坝高度的增加会导致纵向流速的增大。溢洪道弯道中因弯道环流存在表流区与底流区。在底流区,随着丁坝长度的增加和透水率的减小,横向流速的绝对值增大;在表流区,随着丁坝长度的增加,高度的增加和透水率的减小,横向流速减小。  (3)开展了透水丁坝参数对弯道底板动水压强的影响研究。分析弯道底板的动水压强数据发现,丁坝长度、高度和透水率变化对时均压强的影响规律。相较于无丁坝状态,布置丁坝后,时均压强增大,但沿程减小的趋势不变。随着丁坝长度和高度的增加,时均压强增大。时均压强与透水率的变化为非线性关系,透水率为26.4%时底板的时均压强最大。丁坝参数的变化对脉动压强影响较小,但与不布置丁坝相比,布置透水丁坝后弯道底板的脉动压强振幅减小。
其他文献
在发现溢油事故发生地点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海面溢油的油品性质时刻发生改变,准确及时的确定动态变化信息对于决策者作出合理科学的应急决策并采取高效率高准确性的应急计划行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对产品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在服装设计领域,人们愈发重视服装的设计风格和设计理念.在服装设计中合理地运用手绘艺术,可以提升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针对室内生态景观的设计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主要是通过艺术性的生态景观设计,且包含不同植被所体现的文化底蕴及精神内涵,从而帮助人们在繁忙的工作
分汊河道是河流中常见的一种河型,在我国的大小河流中广泛存在着两汊和多汊河道,如长江、北江、西江、苏北的新沂河等。对该类河道进行洪水预报时,可以借助已有的河网水流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