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洋务派的条约观初探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yiyushi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进入近代是以鸦片战争的炮声为起点,以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作为标志的。洋务派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壮大的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作为当政者,洋务派在与西方列强交涉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条约意识、态度、观念和看法。他们的条约观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清晰明了,而是经历了一个模糊到逐渐清晰的过程。由于阶级局限性及大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起初对于条约,认识不深,依然保留着传统“羁縻”色彩。他们希望西方国家能够遵守条约,以防止他们攫取更多的权益。但是,中方对于条约的忽视,是导致中外一系列摩擦和冲突的重要因素,这促使洋务派官员认识到自己守约的重要性。于是“恪守条约”成为了洋务派乃至清政府所奉行的方针。与此同时,洋务派对于条约作为国家间交往的法律形式、条约与国内法、和约与商约的关系等问题上,也加深了认识。随着国际法的输入,洋务派的国际法意识不断增强,并受国际法的影响,逐渐产生了国家主权观念。他们认识到中外条约的不平等性质及其所带来的危害,他们对不平等条约的相关条款,以及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特权、片面协定关税特权等,都有前所未有的认识,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洋务派的“修约观”经历了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他们开始作出努力,力图挽回一点国家权益,修改一些不平等条约和条款。洋务派“修约”思想的特点有三:他们主张以谈判协商的外交方式进行,他们认为应先自弱国小国开始修改,他们只是要求对其中个别条款进行修订。值得一提的是,洋务派在后期已经产生了“废约"思想的萌芽。以郭嵩焘、曾纪泽等为代表,他们逐渐提出要废除一些不公平、不平等的条款。尽管这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废约思想”,但是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当然,在肯定洋务派条约观念的同时,也应看到,他们的条约观已有着局限性和缺点的,例如理论上的不成熟、妥协性、落后性、不系统不全面等。洋务派的条约观足以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启示。
其他文献
从公民的文化权利入手,分析了造成我国文化权利不公平的原因,提出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是政府的职责,实现公民文化权利是图书馆的责任,并从五个层面阐述了图书馆实现公民文化权
通过对1998年以来我国“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文献的多项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揭示该项研究的现状和特点,分析研究趋势,为我国学者开展此项研究提出点滴建议。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一场来势凶猛的金融危机从泰国开始蔓延,迅速席卷了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香港也遭受严重冲击。危机之中,中国显示了大国担当,中央政府支持和帮助
实验是化学之眼,是学习化学的窗口。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更直观、清晰地认识化学。自从课程改革后,实验在化学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突出,更是得到了广大教育研究者的认可,而且在
分析得到各种扰动中各同步发电机参数会表现出不同的轨迹灵敏度和平均灵敏度特征,基于此提出一种同步发电机参数分步辨识策略,将发电机各参数的影响进行解耦分解,针对不同激
采用高分辨率X射线衍射摇摆曲线、光致发光以及霍尔测试对采用气态源分子束外延方法生长的四元系In—AlGaAs材料性质进行了表征。摇摆曲线结果表明,根据计算数据所生长的InAlG
通过化学溶液体系中反应温度与原料配比的控制合成了第一吸收峰在833 ~ 1700 nm范围内可调的PbS量子点.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