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AML-3米散射激光雷达系统一年多的气溶胶观测数据,结合气象资料、空气污染指数(API)和后向气流轨迹模式HYSPLIT4.8等,研究了北京上空大气气溶胶的分布特征、影响因子、大气边界层高度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消光系数春季上午低空较大,随高度迅速减小,下午减小,傍晚空间结构复杂。夏、秋、冬季上午随高度减小明显,14:00最大,傍晚明显减小。光学厚度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分别为0.28、0.36、0.49和0.62。沿不同仰角的消光系数趋势基本一致,白天各方向差异小于夜晚。二维空间扫描分布图有助于判断大气的运动情况和评估空气质量。(2)晴天无云时消光系数很小且随高度变化不大,阴霾时随高度先变大再骤然减小,有云时急速增大又迅速减小。风速为0-4m/s时,AOD1>AOD2>AOD3;风速>4m/s时,AOD2或AOD3最大;风速>8m/s时,2km以下消光占主导。追踪气溶胶来源,分为沙尘型、燃料-城市混合型、海洋型、沙尘-城市混合型四种。当风向为N、NE、W、NW时,光学厚度为0-0.25的概率最大;当风向为SE、S和SW时,光学厚度为0.25-0.5的可能性更大;出现气溶胶光学厚度大于0.5的风向具有随机性。相对湿度与能见度成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3。(3)2011年5月8日至6月7日每日边界层高度经历“抬高—剧变—平稳—降低”四个阶段,各阶段起止时间、维持时长不同,与当日的其他因素有关。(4)对一次重污染过程中消光系数逐日变小的讨论:2011年2月21日气溶胶消光强烈;22日相对湿度略有下降,气溶胶消光不如21日;第三日出现多个气溶胶层,向高空抬升和传输;24日消光系数小于0.2kmm-1,且垂直向上混合均匀。光学厚度逐日减小,边界层高度从0.21kmm抬升到1.8km。(5)数浓度呈现先增后减趋势。日分布多表现为单峰型。10-12月变化幅度最大,1-3月次之,4-6月变化平缓。风向为东北风时气溶胶的数浓度较大。风速<1.0m/s时,气溶胶的数浓度通常为40.0~80.0个/cm3,而风速渐增时迅速减小到20.0个/cm3以下。(6)在气-粒转化过程中,相对湿度有利于气溶胶粒子由爱根核向积聚模态凝结。在相对湿度较小的情况下,相对湿度与气溶胶数浓度二者呈正相关;当相对湿度增至74%,二者为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