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流槽模拟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运移的实验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lin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污染物,对地下环境尤其是地下水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污染,我国地下水资源安全也面临巨大威胁。我国对于地下介质中有机污染物运移的研究起步较晚,与国外差距较大,迫切需要针对地下水中有机物污染物迁移以及归趋等环境行为进行研究,明确有机污染物随地下水运移的控制因素及潜在风险,为污染预测、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途径。   本研究以非极性多环芳烃萘及其可能降解产物2-萘酚为有机污染物的代表物,分析有机污染物在地下饱和含水层中迁移归趋特性。采用中试渗流槽装置模拟地下水运移特征,以研究典型有机污染物萘、2-萘酚在地下水中的运移,并用GMS软件模型进行有限元求解。通过静态Batch实验研究有机污染物在砂质含水层上的吸附特性,以及溶解性腐殖酸对于有机污染物运移的影响,以期从微观上解释地下水中污染物环境行为。论文取得以下成果以及结论:   本论文评述了有机污染物在地下水中迁移的研究现状,总结了非极性有机污染物和极性有机污染物在矿物上吸附相关理论,概述了溶解性腐殖酸对有机污染物在矿物上吸附以及迁移的影响,阐述有机污染物在地下水中迁移行为。   自行设计并建造可控条件的三维渗流实验装置,通过实验测定砂槽参数,作为中试模拟分析的基本工具。通过示踪模拟地下水运移特征,研究地下水动态运移规律。建立GMS(MODFLOW、Modpath、Mt3d)软件模拟程序,对模型进行定量化求解,模拟出渗流槽中水力流场以及示踪剂分布及浓度变化。   萘以及2-萘酚在有机质含量较少砂上的吸附,矿物表面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2-萘酚来说,甚至起主导作用。萘及其可能代谢产物2-萘酚在砂上的吸附行为差异较大,2-萘酚的吸附性能更强,从环境风险角度考虑,砂质含水层中污染物萘可能降解为更易吸附在砂上的2-萘酚,可能的环境风险较小。   溶解性腐殖酸本身在砂上的吸附作用较强,固液分配系数KsDHA为2.245,且吸附遵循线性吸附。本研究中,溶解性腐殖酸对于污染物萘以及2-萘酚在砂上的吸附没有表现出较大的影响(促进吸附或者阻碍吸附),这与选取污染物的疏水性以及腐殖酸本身的亲水疏水性能相关。
其他文献
Cu纳米粒子用途广泛,具有催化、杀菌、防腐、除臭等性质,但单独制备纳米级Cu,团聚和氧化现象很明显,聚丙烯腈(PAN)纳米纤维与铜(Cu)纳米粒子复合,不仅可以改善纳米级Cu的团聚
2011年1月至11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龙门石窟管理委员会在洛阳龙门西山北坡清理出一处院落.在院落内部发现有地面、台基、路及六座僧侣墓葬,出土少量建筑用砖残块、残碑
水源水中的天然有机物会与水处理过程中加入的各种药剂发生反应,转化为有害的有机物或中间产物,与氯反应会生成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THMs)是饮用水中最常检出的一类消毒副产物
高校学生宿舍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宿舍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效率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学生宿舍大多采用自然通风的形式,且人员密度大,这使得宿舍可能会成为呼吸道疾病传播的主要场所。本课题对于我国宿舍通风量及其与呼吸道疾病的传播机理进行研究。本次调查研究于2015年5月至2016年1月在天津大学校园展开,项目主要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问卷调查,研究对象为12栋宿舍楼998间宿舍的2951
期刊
论文采用常温饱和溶液蒸发法,一硫化四甲基秋兰姆(TMTM)与钻(Ⅱ)发生原位反应得到一种新型催化剂Co(C3H6NS2)3·C6H12N2S3的单晶,通过单晶X衍射法、红外光谱法和C、N和H元素分
期刊
原生演替是生态学的核心理论问题之一,同时对指导退化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也有着重要的意义。生态学家对不同生境的原生演替进行了广泛研究,但迄今为止,原生演替过程中、尤其
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陕西西安空港新城底张镇岩村发掘了15座汉代墓葬,其中M7保存最好.其墓葬结构完整,随葬器物未被扰动,共有100件(组).这座墓葬的发现,
2010年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陕西省蓝田县华胥镇抢救性发掘汉墓5座,出土陶器、铜器、铁器等一批文物.根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推断时代为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这批汉墓的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