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丹霞地貌具有独特的造型和构景功能,是一种重要的风景地貌。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可借鉴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比较多,有引用经济学的旅游圈发展理论、点—轴开发理论;也有生态学和社会学方面的理论,如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旅游符号学理论等,在指导具体实践中各有所长。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的顺序和侧重点应予以区别,各自采取相应的开发模式,以求达到最佳效益。在具体操作中,一些新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将不仅大大提高基础研究的进程,而且使应用研究更具生命力和实践意义。如丹霞地貌旅游资源普查、评价中应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丹霞地貌旅游产品设计中的RMP(昂谱)分析技术、旅游形象策划中的TDIS(旅游地形象策划)模式等。甘肃省红层相当发育,目前已知的丹霞地貌就有80多处,其中一部分构成了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如天水麦积山、永靖炳灵寺、和政松鸣岩、渭源莲峰山、成县鸡峰山等。甘肃省浓厚的历史底蕴,赋予了丹霞地貌区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丹霞造佛,佛助丹霞”,丹霞地貌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使甘肃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石窟之乡”和“丹霞大省”,古老的丝绸之路成了“艺术画廊”和“丹霞走廊”。甘肃省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的意义深远。根据甘肃省丹霞地貌旅游资源的赋存条件,论文提出了甘肃省丹霞地貌景观综合体分区的原则和方案,并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构建的20大景观综合体中的46个重点丹霞地貌景区(点)进行旅游开发潜力评价,划分了不同开发时序和层次。通过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对甘肃省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的总体布局、功能分区、形象设计以及产品策划等一系列问题深入探讨,提出了甘肃省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的“一个中心、三大圈层、七大功能区、九条精品旅游线路”的框架体系,重塑了甘肃省整体旅游形象,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甘肃省丹霞地貌旅游开发亟需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为地方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做了理论和实践上的研究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