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在肝癌的治疗方法中,射频消融是治疗肝癌较为有效肝癌的方法之一,尤其是小于5cm的肝癌。但是射频消融在治疗肝癌的时候,会对肝组织造成一定的热损伤及炎症反应,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既能减轻炎症反应又能促进肝脏损伤修复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因其自我更新、多方向分化及免疫调节等特点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经过连续传代以及扩增之后,其仍然有较强的多方向分化能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化成肝细胞,那么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射频消融后的肝损伤炎症反应及组织修复是否有治疗作用,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目的:(1)对大鼠BMSCs进行提取、培养、纯化及鉴定,为后续的实验提供高纯度种子细胞。(2)探讨利用RFA建立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的方法,为后续实验提供保证。(3)探讨BMSCs移植对RFA导致大鼠急性肝损伤后炎症反应及组织修复的影响。方法:(1)取4~6周龄Wistar大鼠,麻醉处死后从胫骨及腓骨提取BMSCs,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培养、提取及纯化BMSCs,取第二代BMSCs进行传代细胞计数并绘制BMSCs细胞生长曲线,用流式细胞仪对第三代的BMSCs进行表面抗原标志鉴定,用茜素红染色对第三代BMSCs进行成骨诱导鉴定。(2)先将4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两个组,第一组数量为30只,第二组数量为12只;再将第一组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分别为A、B、C、D、E组;第二组随机分为两个组,每组各6只,分别为RFA组及对照组。利用RFA对第一组中A、B、C、D、E组进行射频消融,时间分别设为0min、2min、5min、8min、11min,观察RFA后大鼠一般情况及生存情况,确定最佳RFA持续时间。将第二组大鼠中的RFA组按已经确定的最佳RFA持续时间进行射频消融,对照组仅插入射频消融电极针而不开机射频,检测RFA前及RFA后6小时血清ALT、AST。将动物处死后,取肝脏损伤区域组织进行病理学HE染色观察。(3)将1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组)40只,RFA损伤组(RFA组)40只,RFA损伤+BMSCs移植组(RFA+BMSCs组)40只,各组又随机分为4个时间观察点,分别为1d、3d、7d、14d,每组各时间点10只。将RFA组及RFA+BMSCs组按RFA建立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的方法进行模型建立。其中RFA组在经过RFA导致肝损伤后,给予肝损伤灶周围组织注射1ml PBS溶液;RFA+BMSCs组在经过RFA导致肝损伤后,给予相同位置注射含1×106个BMSCs的PBS溶液1ml;C组仅开腹插入RFA针,而不开启RFA仪,同样在相同位置注射1mlPBS溶液。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及生存情况;分别在1d、3d、7d、14d,对各组各个时间观察点的10只老鼠进行取血,生化检测仪检测血清ALT、AST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10水平;取部分肝损伤区域相同部位组织,ELISA法检测肝组织匀浆TNF-α、IL-10水平,剩余部分肝损伤区域相同部位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1)BMSCs细胞长势良好,生长曲线大致呈S型,1d~2d时,属于潜伏期,增长较缓慢;3d~5d时,属于对数生长期,此时增长迅速;6d~7d时,属于平台期,增长放缓。流式细胞鉴定CD29高表达(99.2%),CD44高表达(99.4%),CD90高表达(99.6%),而CD34低表达(1.22%),CD45低表达(1.25%),符合BMSCs的表型鉴定。BMSCs的成骨诱导分化成功。(2)确定RFA建立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的最佳射频消融持续时间为5~8分钟。RFA组大鼠按最佳RFA持续时间进行射频消融后,6h的血清ALT、AST与对照组比较升高较明显(P<0.05)。病理学观察:大体观察下RFA组大鼠肝脏射频消融损伤区域表面粗糙,针道中心部位呈圆形缺损,周围为射频消融坏死区,质硬,呈灰白色;与正常肝脏交界处区带为充血出血区,质稍硬,呈鲜红色。光镜下观察,RFA组坏死区肝细胞破裂呈片状、水肿变性、核崩解等。充血出血区肝细胞水肿、胞体增大、核深染、炎性细胞浸润、广泛出血等。(3)一般情况及生存情况:C组大鼠一般情况无异常,所有大鼠全部存活;RFA+BMSCs组大鼠一般情况尚可,生存率为95%;RFA组大鼠一般情况欠佳,生存率为75%。血清ALT、AST水平:RFA组各时间点及RFA+BMSCs组1d、3d时的ALT、AST均高于C组(P<0.05),而RFA+BMSCs组7d、14d时的ALT、AST与C组无差异(P>0.05);RFA组各时间点ALT、AST均高于RFA+BMSCs组(P<0.05)。肝脏TNF-α、IL-10水平:RFA组各时间点及RFA+BMSCs组1d、3d时间点肝脏TNF-α水平均高于C组(P<0.05),RFA+BMSCs组7d、14d时间点肝脏TNF-α水平与C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RFA组各时间点肝脏TNF-α水平均高于RFA+BMSCs组(P<0.05);RFA+BMSCs组各时间点及RFA组1d、3d时间点肝脏IL-10水平均高于C组(P<0.05),RFA组7d、14d时间点肝脏IL-10水平与C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RFA+BMSCs组各时间点肝脏IL-10水平均高于RFA组(P<0.05)。血清TNF-α、IL-10水平:RFA组各时间点及RFA+BMSCs组1d、3d时间点血清TNF-α水平均高于C组(P<0.05),RFA+BMSCs组7d、14d时间点血清TNF-α水平与C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RFA组各时间点血清TNF-α水平均高于RFA+BMSCs组(P<0.05);RFA+BMSCs组各时间点及RFA组1d、3d、7d时间点血清IL-10水平均高于C组(P<0.05),RFA组14d时间点血清中IL-10的水平与C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RFA+BMSCs组各时间点血清IL-10水平均高于RFA组(P<0.05)。病理学观察:RFA+BMSCs组较RFA组肝损伤区域炎症细胞少,纤维化程度低,损伤修复程度高。结论:(1)通过全骨髓贴壁培养法,能够方便的提取及培养大量纯度高的Wistar大鼠BMSCs。培养的BMSCs纯度高、贴壁快,扩增迅速,可应用该细胞进行后续的各项研究实验。(2)利用RFA能够建立损伤一致、可复制、存活率高的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该方法可为后续研究RFA导致的急性肝损伤相关机制及其他原因导致的肝损伤机制提供合格的动物模型。(3)BMSCs移植能够减轻RFA导致大鼠急性肝损伤后肝脏及血清的炎症反应,促进损伤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