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州地处中原,蕴含丰富的两周文化。近年来,郑州西北郊地区陆续发现重要的两周时期城址,包括蒋寨西周早期城址、娘娘寨两周城址,官庄两周城址、东赵东周城址等,丰富的文化遗存,显示郑州西北郊地区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车庄、官庄等郑州西北郊7个遗址出土的遗存进行梳理,试图对该地区两周时期制陶业进行研究。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郑州西北郊地区两周时期的发现与研究进行简单的回顾与总结,以车庄、官庄遗址为主要研究对象,提出本文研究方法,即将传统考古学方法中的地层学、类型学与科技考古新方法结合,使研究全面且具科学性。第二部分通过类型学,对车庄、官庄遗址内选取典型单位出土的部分鬲、簋进行类的划分,将鬲分为商式分裆柱足鬲、商式袋足鬲、周式仿铜陶鬲三类,将簋分为周式“S”纹簋和商式绳纹簋两类,并将车庄、官庄两遗址内陶片分为西周早期至西周中期,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春秋中期至战国三个时段。第三部分在类型学分析的基础上,对各遗址陶片等样品的化学组成与羼合料两方面进行分析,纵向对比分析官庄遗址内陶片的化学成分和羼合料,显示不同时期遗址内制作陶器的主要粘土成分基本一致,与器类、形制无关,应为本地生产,但在春秋时期后新增制陶粘土种类、羼合料来源与掺入方式发生变化,推测居住人群的变动导致制陶工艺的改变。横向对比分析郑州西北郊7个遗址内两周时期陶片的化学成分与羼合料,显示同处一个大的地理范围内各遗址内粘土成分及羼合料种类相似,但羼合料在颗粒度上存在差异,显示各遗址之间的陶器均为本地生产。第四部分根据官庄遗址陶器性质与产地的成果推断遗址内西周晚期族群主要以殷遗民、周人混居,至春秋以后,周人占据统治地位,官庄遗址制陶作坊区内相关遗迹性质显示其制陶业为产业化生产,并非家庭作坊生产模式。最后综合以往研究成果、陶器演变、制陶工艺与城址形制推断官庄城址既是军事重镇,又兼具物资生产与储备功能。结语部分对文章进行了概括总结,通过类型学分析与陶片的成分分析,对郑州西北郊两周时期遗址的陶器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与研究,加深了对郑州西北郊地区内两周时期车庄、官庄遗址文化面貌的认识,也是考古学文化研究中将科技考古新方法与传统考古学方法结合的一个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