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全世界每年创伤患者数量超过千万,约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8.8%[1],在我国城市和农村地区创伤一直稳居死亡原因的前5位[2],2017年我国创伤就医6200万人次,创伤致死人数约70-80万人,严重创伤已成为45岁以下青壮年致残和死亡的第一原因。因此,提高创伤院前急救效率是急诊医生的首要任务之一[3,4]。但是,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院前急救在师资力量、科技投入和学科观念等方面相对滞后,院前急救仍旧采取口述交接患者病历信息的方法,造成院前创伤信息丢失,院内急救方案制订延迟等现象。院前急救属于横向学科,院前急救医务人员需要掌握多系统多部位的急救知识和技能,才能更有效地完成对呼救者的首次医疗接触,就当前院前急救整体发展现状来看,院前急救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尚很难达到全面发展的要求,而且对于新生代院前急救人员而言,院前三基的培养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目的:针对创伤院前急救现状,本研究试图将院前创伤信息进行整合,收集原始真实数据,并且编排出符合院前创伤急救的评估公式,有利于后续初步建立院前创伤急救辅助诊疗系统,通过现场收集院前创伤病历相关信息,做到院前创伤病历原始数据实时记录,并辅助院前急救医务人员进行伤情评估和操作,完善首次医疗接触的合理处置,完成模拟状态下的院前创伤急救,为计算机辅助院前创伤急救相关工作及完善院前相关病历提供可能的帮助。方法:收集头、胸、腹及四肢创伤疾病诊断名称和诊断依据,包括创伤因素、创伤部位、特征性症状和体征等,将各伤病的诊断依据转化、重排,使转化后的诊断依据能够从相关症状、体征中充分体现,使其更加适用于院前环境的创伤急救,并在各院前伤情评估中添加合理“急救技术操作”提示以指导院前医务工作者的实际操作,各个创伤信息以勾选及添加备注的形式进行记录,通过勾选内容与院前创伤评估公式相匹配,从而完成辅助院前创伤诊疗的各项工作,并自成系统。从我院急诊HIS系统中抽取2018年1月至10月500份创伤病历,纳入单部位损伤或以单部位损伤为主的院前病历180份,包括头部损伤、胸部损伤、腹部损伤、四肢损伤各45例患者的病历信息、急诊院内诊断结果及完成的相关操作,并以此作为评估标准。将院前急救人员分成2组,分别由取得执业资格并在急诊培训超过1年的医生、护士各1名组成,配备1名记录人员,两组实验人员均通过CRASH PIAN顺序检伤及问诊采集病历信息,第一组院前急救人员通过院前创伤辅助诊疗系统对伤者进行病历信息记录,并根据提示进行相关操作,另一组则凭借现场决策进行诊疗工作。根据抽取的病历信息进行院前伤情环境模拟,并在10分钟内分别记录以上两组院前创伤评估结果及相关操作,并与评估标准进行比较,数据结果使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180例院前创伤模拟患者中,经第一组院前创伤辅助诊疗系统正确诊断136例,正确完成操作146例,经第二组凭借现场决策院前创伤评估方式正确诊断107例,正确完成操作103例。第一组创伤评估阳性率为75.56%,第二组创伤评估阳性率为59.44%,共同评估阳性率为45.56%,共同评估阴性率为10.56%,计算?2值为10.65,P<0.05。第一组创伤急救操作阳性率为81.11%,第二组创伤急救操作阳性率为57.22%,共同操作阳性率为46.67%,共同操作阴性率为8.33%,计算?2值为22.83,P<0.05。本研究提出的院前创伤辅助诊疗系统的院前评估诊疗正确率及院前创伤急救操作完成率高于现场决策评估诊查方式,且特异性不低于现场决策,认为能够完成模拟创伤患者的院前评估,并能够及时提示急救医师在现场采取的院前创伤急救操作。讨论:目前尚无对院前创伤辅助诊疗的相关报道,并且大多数院前急救采用口述交接院前病历信息或入院后追问病历信息等信息采集模式,导致院前病历信息失真,院内诊疗方案制定延迟等问题。本研究立足于院前创伤急救实际,通过对院前创伤病种和诊断关键词的整合、重排,希望能够为创伤院前急救提供帮助,为院前急救发展提供导向作用。本研究属于自主开发,并无院前创伤诊疗相关资料参考及校正,因此,对于院前创伤病种收集,院前创伤信息设置及院前创伤诊断公式编排存在诸多缺陷乃至错误,而且本研究以模拟院前创伤情景进行检验,对病历纳入、样本量设置及创伤信息的描述存在偏倚,需继续完善研究内容,以趋于达到符合院前创伤救急实际应用的目的。结论:院前创伤辅助评估诊疗系统能够完成模拟情境下的创伤院前评估诊疗工作,并提示应当进行的合理院前急救操作。鉴于创伤急救的复杂性、多样性等因素影响,目前该系统还处于初级研发阶段,各种伤情救治评估系统还不完善,需要纳入更多的创伤病历进行科学实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