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盲蝽蟓(Hemiptera:Mirida)是一类重要的农业害虫,其寄主种类繁多,为害广泛。近年来,随着转基因棉的大面积推广种植,化学农药使用量的减少,以及农业种植结构的大幅度调整,盲蝽蟓的发生危害日益加重,已上升为棉田主要害虫。在我国发生较重的有绿盲蝽(Lygus lucorum Meyer-Dwr)、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 Jak)、苜蓿盲蝽(A.lineolatus Goeze)、三点盲蝽(A. faciatillis Reuter)。本文以长江及黄河流域发生较重的绿盲蝽和中黑盲蝽为研究对象,就光周期对绿盲蝽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以及盲蝽蟓危害不同寄主后对其生理生化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期加深对盲蝽蟓危害特性及种群增长机制的了解,为盲蝽蟓的综合防治技术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为探讨光周期对绿盲蝽种群调控的影响,完善其室内饲养与扩繁增殖技术,试验通过种群生命参数研究分析了5种光周期处理(L:D分别为24:0、18:6、12:12、6:18、0:24)对绿盲蝽实验种群生长发育、存活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光周期处理下绿盲蝽的成若虫期、成虫产卵期、卵量、孵化率、成虫体重及寿命等均存在显著差异。在光照时间大于12h处理下,绿盲蝽的世代历期、成若虫存活率等生命指标明显偏高,但雌性比率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在光周期为12L:12D处理时绿盲蝽种群趋势指数最高(19.44),而在全黑暗(0L:24 D)时,其单雌产卵量(76)、卵孵化率(55.80%)及种群趋势指数(9.76)均最低,表明较长时间的光照更有利于绿盲蝽种群数量的增加。盲蝽蟓的寄主种类繁多,但对不同寄主的喜好程度存在一定差异,试验以绿盲蝽喜好程度不同的5种寄主为材料,研究表明,受绿盲蝽危害后,各寄主植物体内的生理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化,并且不同寄主受害后体内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与绿盲蝽喜好程度呈正相关,而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与喜好程度呈负相关。绿盲蝽喜好程度较高的苜蓿与绿豆,糖含量较未受害对照分别高62.10%和31.90%,而其喜好度较低的大豆以7.40%低于对照,游离脯氨酸的含量以大豆的增长率最高,达53.47%。对于盲蝽蟓的新增寄主甜叶菊,其受害后的变化趋势与苜蓿及Bt棉相近,但须对其生命表参数等进行进一步研究,方能对其喜好度作较准确的判定。以常规棉苏棉9号及转Bt棉鲁研棉15、中棉研29为材料,用生物化学方法分析了受中黑盲蝽取食危害后各植株体内生理指标的变化,以期加深中黑盲蝽的取食危害对不同棉花生理代谢影响的了解。结果表明,对照组(未接虫)体内各代谢指标,随着自身生长发育会有一定程度的变化,但处理组棉株体内各生理指标波动幅度较对照组更大。受害后,叶绿素的增长率明显下降,蛋白质与可溶性糖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且除苏棉9号可溶性糖含量外,处理组棉株下降率较对照组更显著,处理组游离脯氨酸增长率分别以4.56%、25.26%、3.99%高于对照组。保护酶活性变化差异较大,与对照组相比,苏棉9号三种酶活性均下降,鲁研棉15仅CAT活性明显增强,而中棉研29 POD活性呈增长趋势。但常规棉与转Bt棉对中黑盲蝽的耐性与补偿能力并未形成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