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Py-FeO2、Py-FeOOH和ε-FeOOH是地幔及核幔边界的重要成分,也是地球深部的重要含水相矿物,它们在高温高压下的物性演化特征对了解地幔物质组成和结构及地球内部动力学过程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了0-350GPa压力条件下Py-FeO2和Py-FeOOH以及0-170GPa压力条件下ε-FeOOH的晶体结构与弹性性质;分析了三种矿物不同的结构特征,以及ε-FeOOH结构中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y-FeO2、Py-FeOOH和ε-FeOOH是地幔及核幔边界的重要成分,也是地球深部的重要含水相矿物,它们在高温高压下的物性演化特征对了解地幔物质组成和结构及地球内部动力学过程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了0-350GPa压力条件下Py-FeO2和Py-FeOOH以及0-170GPa压力条件下ε-FeOOH的晶体结构与弹性性质;分析了三种矿物不同的结构特征,以及ε-FeOOH结构中的氢键对称化现象;探讨了Fe-H2O体系在地球深部的赋存以及对解释地球深部波速异常的意义。Py-FeO2、ε-FeOOH和Py-FeOOH晶格常数随压力的增加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而ε-FeOOH的c轴长度相比a、b轴长度大幅降低,表明c轴更容易被压缩。Py-FeO2、Py-FeOOH和ε-FeOOH的晶胞密度随压力增加而增加,三相之间的密度相对大小为Py-FeO2>Py-FeOOH>ε-FeOOH。Py-FeO2和Py-FeOOH的弹性常数C11,C12,C44随压力增加线性增加;而ε-FeOOH的弹性常数C11,C22,C33,C55,C12,C13,C23随压力增加线性增加,弹性常数C44随压力增加线性减小,弹性常数C66随压力增加几乎无变化。ε-FeOOH的弹性常数在33GPa附近发生突然升高,是由结构随着压力增加而产生的氢键对称化现象引起的,表明ε-FeOOH的弹性常数和氢键的强度密切相关。三相的体积模量随压力增加线性增加,Py-FeO2、Py-FeOOH的剪切模量随压力线性增加。对比体积模量大小可知Py-FeO2最高,Py-FeOOH和ε-FeOOH在高压下几乎一致;而Py-FeO2的剪切模量最大,ε-FeOOH的剪切模量最小。ε-FeOOH在超过33GPa压力条件下发生的氢键对称化给ε-FeOOH的结构带来显著变化,同时氢键对称化提高了结构内的键和强度,进一步改变影响着ε-FeOOH的弹性性质以及地震波速。Py-FeO2、Py-FeOOH和ε-FeOOH的压缩波速随压力增加而增加。Py-FeO2的剪切波速随压力增加而增加,Py-FeOOH的剪切波速在0-2000km范围内随压力增加而减小,在2000-6000km范围内变化较小(5.8km/s<VS<6.0km/s);ε-FeOOH的剪切波速在33GPa(大概900km深度)发生突变,在0-900km度范围内随深压力增加而减小,在900-3000km范围内随压力增加而减小。三相中ε-FeOOH的波速整体最低,而Py-FeO2波速最高。综合计算结果显示Py-FeO2、Py-FeOOH具有高密度、低波速的特点,与地幔超低速区(ULVZs)的性质一致;且Py-FeO2、Py-FeOOH在形成之后可能富集下沉到核幔边界,在地幔边界区域可能直接形成赋存FeO2Hx的致密层,成为超低速区(ULVZs)的来源。
其他文献
地震学本质上是一门观测的科学。地震观测为人们记录、分析和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确定不同震源模型下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等方面的研究提供连续、可靠和完整的基础数据。进行地震观测需要有观测台站以及各种地震仪器的支持。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数字地震观测系统,但是受到地表影响比较大,采用井下观测方式是躲开地表各类干扰、提高地震监测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直接在地下深处测量应力应变的重要手段,提高观测地震数据质量的
60Ma~50Ma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开始碰撞,导致青藏高原隆升和大量地壳物质向东和南东侧向逃逸。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滇块体受板块边界动力源的持续影响,是目前向南东挤出逃逸活动最为强烈的地区之一。作为川滇块体的北东边界断裂,鲜水河-小江断裂带不可避免地进行高速率的左旋走滑运动,其北西段的鲜水河断裂构造活动最为活跃,发震频度最高。本文基于InSAR、GNSS两种星载大地测量技术研究该断裂带地壳
俯冲带是地球内部重要的循环系统,已有研究发现俯冲带内部中深源地震存在明显的分层,同时各层之间存在着不同的震源机制,特别体现在环太平洋俯冲带区域的中深源地震。其中中源地震(30~300 km)存在的双地震带可以用脱水脆化解释。角闪石在俯冲带区域含量丰富,结构复杂,开展角闪石族矿物脱水动力学对于理解俯冲带区域水的赋存和运移,以及探讨中源地震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开展了不同升温速率下普通角闪石和透
青藏高原东南缘具有复杂地形、地震频发等特点,其地表变形机制、应力应变状态一直是地学研究的热点,但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变形机制一直是颇有争议的话题。地壳的变形是否连续?地表是否与地壳耦合?不同深度的地壳变形特征是否一致?以上问题的科学研究,对于认识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变形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应变率场、构造应力场以及地震各向异性的三个研究方向出发,联合分析青藏高原东南缘不同深度的构造变形机制。本文基于19
弹性回跳理论是地震产生的理论基础,位错理论是地表形变数值模拟与地震反演的理论依据,而地震破裂过程的反演最早也是基于这两大理论。地震通常发生在岩石圈弹性层断层上,断层长期受到板块或活动地块构造运动而发生变形促使所产生的弹性应变能进行不断积累,当积累的能量超过其本身能承受的界限时,断层就会发生破裂和滑动,破裂结束后两侧断层便回跳到受力平衡状态,断层上积累的弹性应变能得到释放。事实上,弹性应变能以多种形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频发、受地震灾害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从全球地理分布上来看,我国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且由于地理位置和板块运动的原因,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同时对我国产生挤压,因此在板块运动的交界处成为了地震活动频发的地带,也就是我国的几大地震带。破坏性的大地震经常发生在这些地区,发生地震的同时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根据我国相关部门的统计,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最多,远超其它类型的自然灾害。
地貌形成受控于区域构造活动,区域地貌的变形结果可以反映区域构造活动与演化历史。太行山南段位于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过渡区域,处于地质构造较为复杂的区域,新生带以来受到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等俯冲的双重影响,构造活动强烈,对地貌具有控制作用,区域形成大规模的断陷活动,形成多期次层状地貌,发育一系列NNE向断裂,并构成一条显著的地震活动带,历史上发生过1830年磁县71/2级地震。该地区长时间没有大震发生
定量研究矿物岩石中元素的扩散系数随温度、压力、成分等因素的变化对正确认识和深入理解地球内部的各种动力学过程和热演化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稀有气体的俯冲作用在地质时期中地幔的原始同位素比值的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氦在地表和地球深部矿物中的扩散特征与封闭温度,对了解地震前兆信息及流体在地震孕育过程中氦的异常成因有重要意义,对了解成矿过程及规律也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
风能是世界上除水电外最主要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它的存在减少了我们的经济受到燃料价格波动的影响。先进的控制算法能够显著提高大容量风力发电机组的运行效率,因此对风电机组优化控制的探索源源不断。论文提出了三种控制策略并在风电机组性能优化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提出了模糊控制算法(FCA)。它以受到风速波动影响转子转速为输入,采用推理方法调整叶片的桨距角,从而优化风电机组的输出功率。当转子转速低于额定值时
京西北盆岭构造区是山西地堑系的重要部分,位于山西地堑系北端,属于山西地震带与张渤地震带的交汇区,是一个以半地堑—地堑构造为主的拉张断陷区,发育多个地堑、半地堑盆地,是一个典型的盆岭构造区。这些盆地的边缘大都受到了NE向活动断裂带的控制,将盆岭区划分形成了一系列的活动断块。上地幔软流圈熔融物质的上涌造成了盆岭区的整体拉张环境,是造成盆地断陷、断块掀斜的深部动力学原因。目前,有关该区域地震构造方面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