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引起的马铃薯黑痣病是我国马铃薯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害在我国马铃薯主产区发生普遍,且逐年加重,影响了马铃薯的品质和产量,严重阻碍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当前生产上,使用化学杀菌剂仍是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主要手段。为筛选出能够有效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药剂,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8种杀菌剂对马铃薯黑痣病菌的室内毒力。并以噻呋酰胺、咯菌腈和吡唑醚菌酯为主,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其与几种抑菌活性较高的杀菌剂在不同配比下对马铃薯黑痣病菌的室内联合毒力,并根据共毒系数及杀菌剂单剂的表现,筛选出最佳复配组合,将其加工成自制悬浮种衣剂进行室内安全性试验及田间药效试验。以期为田间马铃薯黑痣病防治药剂的合理选择和综合防治提供依据。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苯醚甲环唑、叶菌唑、戊唑醇、腈菌唑、噻呋酰胺、咯菌腈、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咪鲜胺、克菌丹和异菌脲等18种杀菌剂对马铃薯黑痣病菌的室内毒力。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戊唑醇、咯菌腈、叶菌唑、咪鲜胺、腈菌唑和噻呋酰胺对马铃薯黑痣病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EC50值分别为0.0631、0.1188、0.1198、0.2262、0.2465、0.3060mg·L-1,吡唑醚菌酯、异菌脲、苯醚甲环唑、克菌丹对马铃薯黑痣病菌的抑制效果也较好,EC50值分别为2.1370、2.1788、4.2460、8.9983mg·L-1。除此,其它供试杀菌剂对马铃薯黑痣病菌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咯菌腈、噻呋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对马铃薯黑痣病菌有很好的抑菌效果,且在国内均有登记,因此以咯菌腈、噻呋酰胺和吡唑醚菌酯为主,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与抑菌活性较高的几种杀菌剂进行复配后对马铃薯黑痣病菌的联合毒力。室内联合毒力结果表明,咯菌腈与戊唑醇、叶菌唑、腈菌唑、苯醚甲环唑、异菌脲和嘧菌酯分别在1∶5、1∶5、1∶1、1∶1、5∶1和20∶1配比时的共毒系数(CTC)最高,增效作用最明显。噻呋酰胺与戊唑醇、叶菌唑、腈菌唑、苯醚甲环唑、异菌脲、吡唑醚菌酯、嘧菌酯、咯菌腈和克菌丹分别在1∶5、1∶10、1∶10、5∶1、10∶1、1∶1、10∶1、5∶1和20∶1配比时的共毒系数(CTC)最高,增效作用最明显。吡唑醚菌酯与戊唑醇、叶菌唑、腈菌唑、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异菌脲、嘧菌酯和克菌丹分别在1∶10、1∶20、1∶5、10∶1、1∶10、5∶1、5∶1和1∶1配比时的共毒系数(CTC)最高,增效作用最明显。 根据室内的联合毒力结果及供试杀菌剂单剂的表现,以噻呋酰胺与咯菌腈质量为2∶1时为最佳配比,将其加工成6%噻呋·咯菌腈悬浮种衣剂,进行室内安全性试验及田间防效试验。室内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对马铃薯生长期植株的株高、根长、鲜重进行测量,发现6%噻呋·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在250g/100kg种子处理下,对马铃薯植株的促生作用较明显,且在不同时期对马铃薯的叶片形态及颜色等性状进行观察,并无明显药害。田间防效试验分别在泰安肥城和良庄两地进行,在马铃薯整个生长期间,6%噻呋·咯菌腈悬浮种衣剂用药量在150g/100kg-250g/100kg种子处理时对田间马铃薯黑痣病有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