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道沟地区地处中亚造山带东段、兴安地块东南边缘小兴安岭大黑山主脊附近的低山-丘陵地区,西侧紧邻吉黑东部著名的多宝山、铜山大-中型斑岩型铜矿床。近年来的勘查工作已在区内发现了多条金、钼矿(化)体,显示出其较好的成矿远景及找矿潜力。本次工作,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区内金、钼矿化开展了系统的地质-矿化特征、流体包裹体、成岩成矿年代学等综合研究,进而分析讨论了金、钼矿化成因及成矿构造背景,结合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建立了该区金、钼成矿作用模式。具体如下:区内钼矿化为斑岩型矿化,矿石构造主要为细脉浸染状构造,矿化伴随强烈的热液蚀变,并具有典型的钾化带-青磐岩化带-绢云母化带的空间分带特征。根据矿脉穿切关系及矿物共生组合,钼矿化可划分为4个成矿阶段:MoI,石英-黄铁矿阶段;MoⅡ,石英-辉钼矿阶段;MoⅢ,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MoIV,方解石-贫硫化物阶段;其中MoⅡ阶段为主成矿阶段。从早阶段到晚阶段,成矿流体逐渐从岩浆来源的高温(380~390℃)高盐度(7~44 wt.%NaCl eqv.)的NaCl-H2O体系热液向岩浆水和大气降水混合来源的低温(190~200℃)低盐度(0~2wt.%NaCl eqv.)的NaCl-H2O体系热液演化,估算的成矿压力为151~254bars;MoI及MoⅡ阶段流体发生了强烈的沸腾作用,控制了钼矿物的沉淀,而晚期阶段成矿流体受大气降水混入的影响,其温度和盐度降低,并控制了晚阶段矿化。区内金矿化为与侵入岩有关的热液脉型矿化,矿体受NE向断裂严格控制,热液蚀变主要为绿泥石化及娟云母化,可见少量绿帘石化或碳酸盐化。根据矿脉穿切关系及矿物公司组合,金矿化可分为三个成矿阶段:AuI,石英-黄铁矿-黄铜矿阶段;AuⅡ,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AuⅢ,方解石-贫硫化物阶段,其中AuI阶段为主成矿阶段,黄铁矿为主要的载金矿物。从早阶段到晚阶段,成矿流体逐渐从岩浆来源的中高温(校正后温度为320~360℃)中等盐度(4~8 wt.%NaCl eqv.)的CO2±N2-NaCl-H2O体系热液向岩浆水和大气降水混合来源的低温(200~210℃)低盐度(0~2wt.%NaCl eqv.)的NaCl-H2O体系热液演化,估算的成矿压力为824~1012bars。AuI阶段流体发生了剧烈的不混容作用,并控制了金元素的沉淀,而晚期阶段矿化则受沸腾作用和大气降水混入作用的联合控制。钼矿化与碱长花岗岩岩体有密切的成因联系。碱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270.4±1.6Ma,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A型花岗岩,反映了古亚洲洋闭合后造山后伸展的成矿构造背景。金矿化与闪长岩岩体有密切成因联系。闪长岩锆石U-Pb年龄为240.6±1.5 Ma,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A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上表现出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例如,Rb、Ba、K)及轻稀土元素(LREEs)而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例如,Nb、Ta、Ti),揭示金矿化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向中国东北持续俯冲背景下。综合研究表明五道沟地区两期成矿作用分别为:(1)二叠纪时期古亚洲洋闭合后造山后伸展环境下的斑岩型钼矿化;(2)三叠纪时期蒙古-鄂霍茨克洋向中国东北持续俯冲背景下的与侵入岩有关的热液脉型金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