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所谈论的彩塑艺术,是指立身于宫观庙宇之下,供信仰者顶礼膜拜的寺庙彩塑。学者们普遍认为,明清两代之后我国寺庙彩塑艺术便呈现出衰退之势,明代虽新建几处寺庙,但更多的是对前朝作品的补塑、改塑,在形式上难掩守旧之势。近代以来各地造像之风虽未减,但寺庙彩塑或是刻意摹仿前代风格,缺少创新精神;或是在造型手段上陷入了程式化,虽结构精准,却不足以感动人心。随着时代的变迁,加上自然灾难、社会变革等因素,大量的宫观泥塑没能保存下来。因此,在此背景下对保存下来的传统寺庙彩塑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晋城玉皇庙二十八宿彩塑无论是从思想高度还是从塑造水平上看,都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准,是极佳的研究范例。本文以晋城玉皇庙二十八宿为研究对象,依据二十八宿彩塑所处的历史背景,结合历史文献认识影响二十八宿造像的相关观念,考察彩塑的基本状况,探索塑像宗教仪轨,研究塑像的艺术风格及美学魅力,通过全面、深入地揭示二十八宿彩塑各个方面的价值,为彩塑艺术的保护提供依据。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就本选题的选题缘由及意义、研究内容及目的、研究创新点及方法、相关概念界定、文献综述进行解释说明。第二部分为文章正文部分,基于对晋城玉皇庙多次详实的实地考察,从二十八宿彩塑的造型、技艺等角度来全面理解彩塑在造型上的独特意义以及其蕴含的美学魅力。正文部分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内容集中于研究二十八宿的由来始末,发展演变情况以及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和作用;第二章从造型、色彩、宗教意蕴等方面分析艺术作品,在图像资料的基础上,对彩塑进行数据测量,从具体的数据事实出发,来进行一般的概括和理论总结;第三章对彩塑塑造技法进行分析,彩塑艺术风格的形成不能排除创作者自身的艺术个性及制作技艺方面的因素,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才衍化出其独特的造像风格;第四章则是通过与善化寺二十四诸天进行对比,分析异同,究其原因,笔者主要从造像题材、造像仪轨、造像功能、造像风格四方面分析二者的差异;第五章内容主要是结合二十八宿彩塑的艺术特色进一步说明二十八宿彩塑所蕴含的文化意味和美学理念;第六章主要内容集中于探讨玉皇庙二十八宿彩塑的社会价值,古代工匠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对二十八宿彩塑进行深度研究,其意义就在于总结中国寺庙彩塑的过去并作为今后雕塑创作的借鉴。第三部分为论文的结论部分,主要是从整体上对本文中心内容和研究成果做一个总结。由于历史文化的不同,泽州地区的二十八宿彩塑自然不同于齐鲁、吴越等文化下的寺庙彩塑,他有自身的特质,深入研究其地域文化的特色,无论是从认识历史出发,或是对于当前雕塑艺术,都有很大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