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在我国,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必然导致老年人因病就医而需手术治疗者增多。然而,衰老所致的脏器储备功能低下及药动学改变,使老年人麻醉过程中的危险程度大大增加。老年病人麻醉是临床麻醉关注的热点,寻求新的药物和方法,提高老年病人麻醉的安全性是临床麻醉的重要课题。肌松药是现代全麻用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临床麻醉仍沿袭传统的间断静脉注射给药方式进行术中肌松维持,容易导致神经肌肉阻滞程度波动于过度抑制和抑制不足之间,且恢复时间不易控制,术后残余肌松作用发生率较高,甚至由此引起术后缺氧及意外。尽管TOF肌松监测可克服上述弊端,但其属于有创监测,清醒患者难以接受,且准备程序繁琐费时,影响因素较多,难以作为常规监测手段应用于临床。靶控输注(TCI)是以药动-药效学理论为依据,将群体药动学参数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型静脉麻醉给药技术,其特点在于可以根据临床需要,通过变速输注及时调整并维持预设的血浆/效应室药物浓度,从而减少药物浓度波动,增加麻醉效果的可控性。罗库溴铵(Rocuronium)是一种新型中时效甾类非去极化肌松药,具有起效快、恢复迅速、无明显蓄积和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其药动学特性符合三房室模型,适于靶控输注。罗库溴铵TCI应用于非老年患者,已有个案报道,但合适的靶浓度尚无定论。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合理的、用于老年患者的罗库溴铵TCI给药方案,即使在缺少肌松监测的情况下,亦可实现诱导插管顺利、术中肌松满意、术毕迅速恢复,从而提高老年患者肌松药给药的安全性和可控性。方法拟行择期全麻手术老年患者60例,ASAⅡ级,年龄65~80岁,体重根据体重指数控制在正常范围,无明显心、肺、肝、肾和神经肌肉传导功能障碍,术前未使用过影响神经肌肉传导功能的药物。将患者随机分成A、B、C、D四组,每组15例,A、B、C三组诱导插管时效应室靶浓度(Ce)设置为3μg·ml-1,术中维持Ce分别为0.6、0.8、1.0μg·ml-1;D组诱导插管Ce为3.3μg·ml-1,术中维持Ce为0.8μg·ml-1。所有患者不用术前药,入室后安置加速度仪备肌松监测,麻醉诱导时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1mg·kg-1,芬太尼5μg·kg-1,待病人意识消失后肌松定标,然后开始靶控输注罗库溴铵。当T1/TC≤5%时,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诱导剂量给予完毕后,将Ce下调至各组的术中维持浓度,若术中出现T1/TC>10%,以0.2μg·ml-1递增靶浓度,直至达到T1/TC≤10%。手术结束时停止TCI,肌松恢复期不予拮抗,观察其自然恢复情况。观察并记录:1.起效时间;2.气管插管条件;3.术中肌松条件;4.Ce下降至术中维持浓度即刻及其后每20min时的T1/TC值及受检部位皮肤温度;5.手术及TCI时间、罗库溴铵用药量;6.T125%恢复时间和恢复指数;7.插管即刻及停药后T1/TC恢复至10%、20%、25%、30%、40%、50%、60%、70%、75%、80%、90%时的Ce。结果1.一般资料四组病人一般情况、手术及TCI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肌松监测期间,患者受检部位皮肤温度,组间和组内各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诱导插管情况四组患者插管即刻Ce及插管条件,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D组起效时间最短,与A、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中肌松情况A组肌松满意率低于B、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虽总体肌松满意率相同,但C组阻滞深度大于B、D组(P<0.05),B、D组肌松程度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松维持期间,B、C、D组患者各时点肌松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4.肌松恢复期情况B、D组罗库溴铵总用药量、期间用药量和T125%恢复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小于C组(P<0.05),三组恢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T1/TC恢复至25%时的Ce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TCI停止后T1/TC与Ce的关系以肌松自然恢复过程中T1/TC值为自变量(X),与T1/TC相对应的平均Ce为因变量(Y),对B、C、D组患者行直线回归分析,三个回归方程的回归系数和截距差异无明显差异,恢复过程中T1/TC与Ce呈明显负相关。结论诱导插管时罗库溴铵Ce设置为3.3μg·ml-1、术中维持在0.8μg·ml-1,在缺少肌松监测情况下,亦可实现诱导插管顺利、术中肌松满意、术后迅速恢复的目的,是一种比较合理的TCI给药方案,适用于老年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