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是否科学合理,不仅直接关系到能否合理配置农村土地资源,而且也影响着其他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农地产权制度是历经了农村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后形成的,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其建立对我国亿万农民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使得土地的使用权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因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种种弊端也渐渐显现出来,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我国农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积极探索和构建一种合理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对充分合理地利用与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章借鉴产权相关理论,在系统地回顾了建国后我国农地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分析了我国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现状、绩效及其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后,以为:虽然农地制度创新是我国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本身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我国农业发展中的所有问题,但是,目前有关农地产权制度创新的种种思路并不完善,农业内部外部的不确定性因素及矛盾十分复杂,而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变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举动,必须考虑各个方面,尤其是农村的稳定问题。否则,就有可能断送我国农村二十多年来的改革成果。因此,从我国实际出发,现阶段农地产权制度创新的出发点只能是继续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以提高农地的资源配置效率。与同类型研究成果相比较,本文从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延展和物权化农民土地使用权的角度进行了新的探索,创新提出细分土地使用权到个人、对农村土地使用权进行身份突破以及在法律上实现集体土地使用权与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对等等观点,并紧紧围绕农民、集体和国家三者权益的保障,创新提出了多种对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