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对香港“新浪潮”电影艺术品格进行的理论探讨。20世纪70年代末,一批在二战后香港出生、成长起来的青年电影工作者,他们在国外接受过西方正规电影教育和经过2至3年本土电视台工作历练之后,纷纷投身到香港电影创作之中,掀起了一场被香港媒体及学界称为“新浪潮”的本土电影改良运动。
全文共分三个部分,通过对“新浪潮”导演在香港回归准过渡期(1979-1984年)、香港回归过渡期(1985--1997年)两个历史时期创作的电影文本进行分析,探讨其对香港社会、香港电影以及中国华语电影发展的意义和影响。
第一章是香港“新浪潮”电影运动概况。一方面,“新浪潮’’是香港电影新生代一次没有严密组织的群体性创作行为;另一方面,“新浪潮”导演们在商业电影框架内进行着风格化的作者表达,体现出相近的美学特点:把西方现代电影理念和香港本土的题材相结合,影片富有创意和实验精神,紧扣社会时事脉搏,并对香港社会转型和文化观念变迁作了历史记录和独立思考。
第二章阐述了香港电影中的“九七”想象。香港回归既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对香港社会和文化形态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新浪潮”导演及其电影作品契合时代脉搏,从不同的切入点来表现香港在“九七”回归这一历史事件中经历的震荡和变化。
1979年至1984年是“九七”回归的准过渡时期,中英两国对香港的前途问题进行着艰难的谈判,香港成为了各种意识形态角力的场所,不稳定的社会状态使香港人产生了恐慌和焦虑,也使本土意识在社会心理中愈加成熟和强烈。这一时期,“新浪潮”电影进行了对“九七”的想象和对香港社会及文化的思考。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反思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反映因“九七’’为港人带来的政治无力感而产生的种种焦虑情绪,以及对香港与内地的关系进行了想象性的建构。
1985年至1997年,香港进入了回归过渡期,回归筹备工作已逐步开展,这一时期的香港社会心态呈现丙极化局面。“新浪潮’’导演在这一时期也融入了商业电影的制作大潮,但是仍然保留着独立思考和人文关怀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以政治讽刺喜剧形式,让港人在笑中思考现实问题,而不仅仅是流于世俗化的宣泄方式;文艺片的视野从香港本土投向了更广阔的中国大地,民族意识重现,传统文化回归。
第三章总结了“新浪潮”的意义与启示。“新浪潮”的意义首先在于它以隐喻的手法创造着一幅幅关于香港“九七”时代的想象图谱,这成为了香港社会转型与文化观念变迁的重要纪录文本。“新浪潮”的意义还在于它是香港电影本土化转型的完成者。“新浪潮”电影作为一种新电影形态,是香港电影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折点。“新浪潮”在商业语境下仍进行了风格化的作者表达,这种创作经验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