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当前关注度较高的“网络成语”“网络新成语”或“后现代成语”为考察对象,将之定名为“网络类成语”。借助“小三角”、“语言理据”、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哲学、规范语言学等理论聚焦于网络类成语,试图揭示其产生、流行机理、生存状态及未来宏观发展趋势,并结合其对汉语词汇系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对其规范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全文共七章,第一、二章是铺垫内容,第三章至第七章是对网络类成语的多维考察。 对网络类成语多角度聚焦之后形成七个基本认识: 一、“小三角”的考察及其内外部理据生成反映出网络类成语较符合汉语的语言学构造机理。 二、网络类成语的流行主要受到“90后”网民主体心理认知特点的助推,作为生活方式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是这类网民群体心理的源头。 三、网络类成语的语言特点与汉民族的文化审美思维有共变关系,其体现出来的网络文化与网络的生活方式存在共变关系。网络文化的独有特性一方面推动着网民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的民主性又产生一种新的极权控制方式——“知识—权利”结构控制,阻遏着网络民主性的发挥。 四、网络类成语反映出网络世界是一幅多元化、复杂化图景,网络语言生活也存在“三活”状态,这是其存在的哲学依据。 五、网络类成语对汉语词汇系统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且有相互转化的可能。 六、网络类成语的规范观需要转向为“建设性规范观”,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规范的总原则是“有利于交际”;二是语言的本质是人要求规范观的选择要有温度、体现人文关怀;三是在民族文化与非传统安全领域层面,规范观要能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传承使命感;四是网络类成语的规范要有层次性,孰刚孰柔需区别对待。 七、网络类成语一般会在语言系统规律及语言生态系统规律的机制下优胜劣汰,不必对该语言现象过分推崇或过分担忧,其未来的宏观发展趋势为:趋冷、流行、复活或集聚式新造。 此外,本文还对类成语与雅成语、俗成语、方言成语等的界域问题作了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