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看儿童文学的翻译——《爱丽斯漫游奇境记》个案研究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33923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文学翻译因为读者的特殊性成为文学翻译中一个重要却被人忽略的组成部分。由于儿童有其独特的认知能力水平和中西文化差距,儿童文学翻译对于译者来说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实际上,儿童文学翻译的难度与成人文学翻译的难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本文开篇首先提出了研究儿童文学翻译的必要性,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译者要不忘自己是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不忘译作的读者是孩子。儿章文学的翻译应保证广大中国少年儿童通过译文容易理解和接受外国儿童文学作品,通过阅读译文能得到与原文读者类似的感受、启发和教育。 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对儿童文学翻译进行分析,尝试提出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儿童文学翻译的儿童本位原则。与传统的翻译理论不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从另一角度提供了一个翻译批评的标准。要达到理想的翻译,就要找到与原文最自然且最贴近的对等语,而不是拘泥于单纯的形式对等。换句话说,译文的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要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等值。以往的翻译理论重视译文与原文的对照,单纯从语言转换的角度来研究翻译。与以往不同的是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读者的主体作用,它指出翻译的目的是使译文接受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信息的反应基本相同。尝试以这一理论为基础,根据儿童文学及其翻译的特点和要求,通过对儿童文学《爱丽斯漫游奇境记》几个译本中的大量翻译实例,从意义对等,形式对等,文化对等三个方面进行详尽的分析,研究儿童文学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最后得出结论:功能对等理论可作为儿童文学英汉翻译的原则,它对翻译中词句的选择、修辞的传达以及文化差异的处理都具有指导意义,揭示本文的主题儿童文学翻译应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以儿童为中心,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引言,扼要介绍本文的主题和结构。 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了儿童文学的定义,分类,特点并对《爱丽斯漫游奇境记》一书及其译本进行了简单概括。 第三部分本文的理论框架部分,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对儿童文学翻译进行分析,尝试提出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儿童文学翻译的儿童本位原则。尝试把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和杜威的儿童中心理论相结合作为儿童文学翻译的一个原则。 第四和第五部分对儿童文学《爱丽斯漫游奇境记》几个译本中的大量翻译实例,从意义对等,形式对等和文化对等分为两章分别进行详尽的分析,揭示本文的主题儿童文学翻译应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以儿童为中心,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 第六部分结论,对全文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其他文献
作为亨利·詹姆斯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一位女士的画像》出版后,大量的评论文章开始用不同的方法解读小说。对该小说从伦理学角度所做的评论多与美学问题研究相结合,如2000年,乔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