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蜕变 涅槃的新生——20世纪80年代中国散文转型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s8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散文研究呈现出“两头重、中间轻”的状况,即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散文研究得比较充分,90年代以来轰轰烈烈的“散文热”也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惟独对80年代处于寂寞与危机中的散文关注甚少。90年代散文是对五六十年代散文的深刻裂变和彻底发拨,它们之间具有迥然不同的美学风貌。就本质而言,五六十年代散文是社会文化需求和文化鉴定机制纳入国家政治意志范畴内的畸形发展和“伪繁荣”,90年代散文是在“市场经济”话语中心的支配下对审美和人性的复归与深化。除去时代对文体的选择因素,从文体自身的发展进程来看,事实上,当代散文最重要和最深刻的转变都在80年代就已酝酿或发生。20世纪80年代毫无疑问是当代散文的转型期。 本文在对80年代散文转型过程的细致梳理和完整勾勒的基础上,对其深层的审美新变趋向作出了观照,并从现实需求、时代契机及文体自身统摄下的各个要素分析了80年代散文转型的原因。文学史的分析,归根到底是对文学规律的探讨和把握。最后,本文以整个中国现当代散文演变史为视界背景,在兼顾“当代”与“文学”的指导思想下,对80年代散文转型的意义、成绩及其对90年代以来散文的影响等作出了评说。对80年代散文转型的深入研究,能够衔接起“十七年”和90年代至今这两度散文“繁荣期”,从而明晰当代散文发展变化的完整轨迹,有助于把握散文创作的规律,为散文的理论建设提供启示,引导散文更好地发展。
其他文献
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坛上,沈从文几经沉浮。三四十年代,他是北方文坛领袖。四十年代末,他被郭沫若指斥为“桃红色作家”,受到左翼文艺阵线的批判与清算,退出文坛,长期被尘封。从二十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