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围手术期常见的一种的病理生理改变,这种改变往往对围术期的患者带来严重的不良预后。从最初的缺血预处理的提出,研究人员相继发现用药物进行预处理(pharmacological preconditioning)也能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提供保护作用,对有潜在心脏疾病和/或合并心脏疾患的病人在围手术期提供了一种安全的保护方式,其实验研究也广泛开展,并取得了满意的结果。但不论是缺血预处理还是药物预处理,实施的时间都必须在患者心肌缺血前进行,而病人发生缺血的时间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无法进行准确的预测,因此预处理在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 IP-post)和药物后处理(pharmacological postconditioning),并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发现后处理具有和预处理相似的心脏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两者可能并不相同。丙泊酚是新一代非巴比妥类短效的静脉麻醉药,通过激活GABA受体-氯离子复合物发挥镇静催眠作用,具有快速、可靠的特点,在临床麻醉工作中广泛使用;瑞芬太尼是新合成的阿片类新药,1996年经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临床应用,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是瑞芬太尼药代动力学的突出特征,其化学结构中的酯键连接,使其易被非特异酯酶水解代谢,瑞芬太尼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超短效类阿片受体激动药。研究发现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单独预处理均可减轻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心肌保护效应,但后处理具有更好的临床可操作性,能够明显减少围术期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有效保护病人围术期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应用前景和意义。目的:探讨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后处理相对于单独后处理是否有加强损伤心肌的保护效应及相关机制。方法:将56只健康家兔随机分为7组(n=8):分为C组(空白对照组);P组(丙泊酚后处理组);R组(瑞芬太尼后处理组);P-R组(丙泊酚-瑞芬太尼联合后处理组);P-5HD组(丙泊酚-5HD组);R-5HD(瑞芬太尼-5HD组);P-R-5HD(丙泊酚-瑞芬太尼-5HD组)。①C组稳定后,全心缺血30分钟,用不含任何药物Krebs-Henseleit缓冲液分3个循环处理12分钟,再灌注120分钟。②P组于缺血30分钟后,用含有0.10mmol/L的丙泊酚处理2分钟,用Krebs-Henseleit缓冲液洗脱2分钟,连续3个循环后再灌注120分钟。③R组用含有60μg/L瑞芬太尼处理,余同P组。④P-R组,用含有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混合液进行处理,余同P组。⑤P-5HD组,用含有丙泊酚和5HD的混合液进行处理,余同P组。⑥R-5HD组,用含有瑞芬太尼和5HD的混合液进行处理,余同PRO组。(⑦P-R-5HD组,用含有丙泊酚、瑞芬太尼和5HD的混合液进行处理,余同P组。所有组均稳定30分钟,全心缺血30分钟,处理2分钟,洗脱2分钟,共3个循环12分钟,再灌注120分钟。全程记录左心室内压力,±dp/dtmax,冠状动脉灌注压、心率;稳定期,再灌注后,留取灌流液检测CK、LDH。实验结束后,取下心脏处理后测算心肌梗塞面积。结果:1、再灌注后P组,R组的LVDP,±dp/dtmax的值均高于对照组及加用5-HD组(P<0.05)恢复率也高于对照组及加用5-HD组,P-R组的LVDP,±dp/dtmax的值及恢复率均高于其它各组(P<0.05),各组心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P组,R组,P-R组,C组,R-5HD组,P-R-5HD组的冠状动脉灌注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2、各组的心肌梗塞面积为65.79±8.76%,20.91±1.55%,20.66±1.94%,21.60±1.98%,30.52±1.18%,34.49±1.56%,43.20±2.35%,P组,R组,P-R组心肌梗塞的面积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的梗塞面积均小于对照组和其它各组(P<0.05)。3、P组,R组,P-R组再灌注后的CK、LDH酶活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低于对照组和其余各组(P<0.05)。结论:1、丙泊酚、瑞芬太尼单独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有保护作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有保护作用,两者联合后处理可部分增强心肌保护效应。2、5-HD能部分抑制丙泊酚、瑞芬太尼及两者联合处理的心肌保护效应。3、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后处理可能通过开放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Mitochondrial adenosine triphosphate sensitive K~+ channel, mitoKATP)产生心肌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