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激动剂溴隐亭通过促进细胞程序性坏死途径治疗垂体泌乳素腺瘤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MA87730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溴隐亭是治疗垂体泌乳素瘤最常用的多巴胺激动剂(DA),可有效减少垂体泌乳素瘤的肿瘤大小,但其机理尚未完全明了。细胞凋亡已被广泛认为参与溴隐亭引起的肿瘤体积缩小机制。然而,是否还有其他非凋亡性细胞死亡参与溴隐亭缩小肿瘤体积的机制尚不清楚。新近发现的程序性坏死(necroptosis)的分子机制研究,为检查溴隐亭药理学功能中是否可诱导肿瘤细胞坏死提供了可能。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和研究程序性坏死在溴隐亭诱导的垂体泌乳素瘤瘤体缩小中的潜在机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我们发现在溴隐亭治疗后垂体泌乳素瘤患者的瘤体组织中,受体相互作用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3(RIP3)和磷酸化的混合谱系激酶域样蛋白(p MLKL)阳性细胞数量增加,阳性信号的表达强度也增加。为进一步探讨溴隐亭的作用机制,我们采用泌乳素瘤细胞系(MMQ细胞)研究了体外程序性坏死的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溴隐亭处理后,MMQ细胞的细胞活性和ATP水平降低,而活性氧(ROS)水平升高。坏死抑制剂(necrostatin-1),可以部分逆转上述作用。超微结构研究进一步证实溴隐亭可诱导MMQ细胞发生程序性坏死,其特征是细胞膜破裂,细胞质溶解,尤其是线粒体肿胀。此外,我们的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磷酸甘油酸突变酶家族5(PGAM5)/亲环素D(CypD)通路参与溴隐亭诱导的RIP3/MLKL依赖性的泌乳素瘤细胞程序性坏死。以上结果提示,细胞程序性坏死可能成为泌乳素瘤临床治疗的新靶标。本研究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溴隐亭可诱导人垂体泌乳素瘤组织中RIP3和p MLKL的表达随机选取12例人垂体泌乳素瘤患者瘤体组织纳入本研究。其中,有6个样本来自手术前接受溴隐亭治疗的患者,其他6个样本来自未经溴隐亭治疗的患者。结果显示,溴隐亭治疗后催乳素(PRL)水平降低、肿瘤缩小,这与以前的研究一致。我们进一步研究了细胞程序性坏死是否参与溴隐亭缩小瘤体的机制。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程序性坏死相关蛋白RIP3的阳性染色信号可定位在泌乳素瘤细胞的胞质和胞膜。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与未使用溴隐亭治疗的患者相比,使用溴隐亭治疗的患者泌乳素瘤瘤体组织汇中RIP3阳性细胞数量及其免疫荧光强度(IFI)显着增加。同时,程序性坏死的另一种关键介质p MLKL也可定位于细胞膜上,统计结果显示溴隐亭治疗后泌乳素瘤组织中p MLKL的表达显着增加。以上结果表明,溴隐亭可诱导垂体泌乳素瘤瘤体组织中程序性坏死关键蛋白RIP3和p MLKL的表达,提示溴隐亭可能诱导泌乳素瘤细胞发生程序性坏死。第二部分:溴隐亭可抑制大鼠垂体泌乳素瘤细胞(MMQ)活性并诱导程序性坏死相关指标本部分实验,我们首先采用CCK-8测定溴隐亭处理后泌乳素瘤MMQ细胞的活性。以0μM至100μM的不同剂量溴隐亭处理MMQ细胞,我们发现溴隐亭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MMQ细胞的活性,而100μM是产生最大效应的剂量浓度。另外,我们研究了溴隐亭对MMQ细胞活性的抑制是否具有时间依赖性。结果显示,24小时和48小时处理,MMQ细胞活性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后续试验采用100μM溴隐亭处理24小时的条件。然而,细胞活性降低可能是由不同形式的细胞死亡引起的。鉴于前面的结果,我们检查了细胞程序性坏死的两个指标ROS和ATP的水平,以观察程序性坏死是否参与了MMQ细胞活性降低。结果显示,MMQ细胞的ROS水平提高了1.8倍而ATP水平降低了2.1倍,而Necrostatin-1可以显着抑制这种作用。此外,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表明,溴隐亭治疗后,MMQ细胞中RIP3和p MLKL的荧光强度及阳性细胞数显着增加,而Necrostatin-1可部分抑制该作用。结果表明,溴隐亭可以诱导MMQ细胞的RIP3/MLKL依赖性坏死。为进一步研究溴隐亭的作用是否通过RIP3/MLKL信号介导,我们设计了针对RIP3和MLKL的si RNA沉默序列。结果表明,下调RIP3和MLKL可显著逆转溴隐亭诱导的MMQ细胞中细胞程序性坏死相关生化指标ROS和ATP水平变化。以上数据表明,溴隐亭诱导的MMQ细胞程序性坏死至少部分依赖于RIP3/MLKL信号。第三部分:超微结构研究证实溴隐亭确可诱导MMQ细胞发生程序性坏死为进一步证实溴隐亭处理可诱导MMQ细胞发生程序性坏死,我们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MMQ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用溴隐亭处理的MMQ细胞中,发生坏死的细胞数量显著增加,其超微结构特点表现为典型的细胞坏死样改变,如细胞内水肿、细胞质溶解及细胞膜破裂。另外,与对照组相比,溴隐亭处理后的MMQ细胞中出现了大量肿胀线粒体,以上作用可部分被程序性坏死抑制剂Necrostatin-1所抑制。以上研究分别从细胞内生化改变、坏死相关蛋白表达检测及电子显微镜超微结构研究证实了溴隐亭处理可诱导泌乳素瘤细胞发生程序性坏死。第四部分:PGAM5-CypD通路参与溴隐亭诱导泌乳素瘤细胞程序性坏死上一部分的电镜研究显示,坏死MMQ细胞的形态特征不仅表现为细胞膜破裂、细胞质溶解,还存在大量线粒体明显受损、肿胀,提示溴隐亭诱导的MMQ细胞坏死可能与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考虑到在病理条件下,RIP3的两个下游信号分子PGAM5和CypD可参与线粒体的肿胀和破裂,我们进一步检测了PGAM5-CypD通路是否参与溴隐亭诱导的MMQ细胞的程序性坏死。Western blot结果显示,Necrostatin-1能显著降低溴隐亭诱导的MMQ细胞中PGAM5和CypD表达,与RIP3和p MLKL的变化一致。此外,溴隐亭对总MLKL和CypD的表达水平没有影响。为进一步探讨PGAM5-CypD通路在溴隐亭诱导的RIP3/p MLKL依赖的程序性坏死中的作用,我们采用免疫共沉淀技术,在溴隐亭诱导的MMQ细胞中验证了p-CypD和RIP3之间存在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进一步采用PGAM5和CypD的si RNA进行干预研究,结果发现,下调PGAM5和CypD可显著抑制溴隐亭诱导的MMQ细胞程序性坏死。以上数据表明,PGAM5-CypD信号参与溴隐亭诱导的MMQ细胞程序性坏死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针刺郄门穴对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SFP)患者冠脉流速的即刻作用。方法纳入70例CSF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针刺郄门穴)与对照组(针刺假穴位),每组35例。比较两组患者针刺前后冠脉造影下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帧数计数(CTFC)、中医症状积分的变化情况,同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1)针刺前后组内比较,试验组患者的CTFC值下降(P<0.05),对照组CTFC
本艺术中心是北城中央公园居住区文化教育配套的一部分,项目占地9000m2,总建筑面积为3400m2,前期承载了项目展示中心的功能,后期则作为图书馆和儿童教育营地使用。在本项目中,我们试图在建筑与其外部空间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关联,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场所体验,姑且将这种关联称为"多义性边界"。我们尝试为界定院落空间创造一种新的建筑形态时,最终在墙和廊之间找到了结合点:由短墙构成的廊,伴随不同的形态
期刊
研究背景:心血管疾病引起的血管阻塞仍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尽管球囊血管成形术等传统手术已经得到了发展,但仍有许多患者需要接受血管移植手术,如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此外还有许多疾病治疗需要使用血管替代物进行移植,例如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分流术,创伤导致血管损伤患者的血管移植术等。目前自体移植物例如胸廓内动脉和隐静脉是冠脉搭桥的金标准移植物,但静脉在移植到需要承受高压的动脉部位时长期表现不够
研究背景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ON)占颅脑损伤的2%—5%,常引起严重的视功能损害。TON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其机制主要包括由外力导致的视神经的原发性损伤和由缺血及炎症等所致的继发性损伤两个方面。原发性损伤是不可逆的,其严重程度是由受伤瞬间的外力所决定,而继发性损伤则是原发性损伤后,在损伤区出现一系列氧化应激反应如视神经的水肿、炎症反应、局部缺血、过度激活的谷氨酸受体、脂质过氧化作用和钙
目的:伴随生物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治疗在肿瘤治疗领域也开始受到关注,且取得良好的效果,逐渐经成为癌症领域的主要疗法之一。癌症生物治疗有很多种,其中常用如过继性细胞治疗、免疫疫苗、免疫调节剂等,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T,CAR-T)疗法近年来开始应用于癌症治疗领域,且避免了传统细胞治疗的缺陷,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将结合肿瘤表位的C
研究背景和目的:白内障是全球第一位的致盲性眼病,白内障致盲被认为是本世纪最大的公共卫生挑战之一。目前医学界公认的最有效治疗方法是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手术。眼科医生不仅希望恢复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更希望他们的术后视觉质量达到最佳。目前常用的单焦点人工晶体无法实现变焦功能,最先进的人工晶体也只能通过光学衍射或折射的原理实现多个焦点成像,但本质上,这类人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探求在学校体育目标指引下,终身体育意识是否可以受到影响,学校体育目标与大学生终身体育之间存在着何种关系。研究发现,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体育目标(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仍然是培养在校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有效举措,学校体育目标的实施效果是实现大学生终身体育的强有力基础。
研究背景和目的宫颈癌(Cervical Carcinoma,CC)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我国是CC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CC的预防和治疗任务繁重。HPV疫苗和宫颈涂片筛查虽然能够有效的预防CC发生,但晚期CC预后通常很差。环状RNA(circRNAs)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包括在CC中。此外,由于具有高稳定性,特异性表达等特点,circRNAs
一、研究背景肝细胞性肝癌(HCC)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在最致命肿瘤中致死率排名第二。在过去的几十年,针对肝癌已经有了众多治疗手段,如精准的肝段切除术,肝移植术,肝动脉栓塞化疗及肝癌射频消融术等,但是肝癌患者的预后仍然不令人满意,据统计,肝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低于20%。肝癌起病隐匿,肿瘤进展快,容易复发和肝内转移都是导致肝癌预后较差的可能原因。因此,探究肝癌进展,转移的分子学机制有利
随着运动健身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行体育锻炼,但由于人口老龄化及不正确的运动姿势,肌腱损伤发病率也逐年增加。常见的肌腱损伤包括肌腱病、肌腱撕裂/断裂伤等。肌腱损伤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一般适用于轻度损伤且效果有限,手术治疗包括残端清理缝合、自体或异体腱移植替代等,取得了广泛的疗效。由于肌腱的特殊生物学性能及愈合机制,损伤肌腱的愈合结果通常为瘢痕组织形成。不同于肌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