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转向,并响应党的十九大的号召,政府将一部分政府无暇顾及和无法解决的社会事务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交由专业的社会工作机构。但是在实践中发现,但社工机构在各种因素的制约下,社工服务出现了种种问题,如专业性下降、行政化色彩浓厚、内部治理官僚化、专业建制化、操作机制不完善和不透明问题、“指标绑架”等等问题。虽然前人对于社工机构在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已经研究了很多,但是针对于有着独特环境背景和制度设计的北京地区,单独讨论在此情境下社工机构的发展情况、行动策略的文章却很少。本文基于此背景,以一家北京市服务时间相对较长的社工机构进行案例分析,尝试发现北京社工机构自身独特的实践逻辑和行动策略。经过实地调查,笔者发现北京社工机构的行动策略呈现出“表演化”的特点,即在当今北京社工机构发展的大环境下,机构丧失自我专业主体性,缺乏专业性认知,独立话语权不足,为了机构本身生存和自身经济效益,主动迎合政府、居民等外界环境,按照他人期望去表现。社工机构通过选择相对固定的服务对象,追求大型服务,举办场面化的活动,控制服务过程,迎合政府政绩需要和面子形象,增加活动的“显示度”,而忽视社工服务的系统性、持续性和以案主需求为导向,虚假专业性进行表演。同时并对之所以产生“表演化”行动策略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思考。主要体现在:一、购买机制上,购买背景的模糊发包制、购买形式的项目购买制、购买资金支持的渠道单一、力度小、不确定性强、周期短和购买流程的半公开化。二、运行机制上,政府管理的碎片化、随意性,机构的“夹缝生存”。三、评估机制过分注重指标化,缺乏持续性。最后做出总结和反思,社工机构的自身表演,其实是政府、机构和民众三方利益合谋的外在表现,并对现阶段制度背景下,如何发挥社工机构的专业属性,推动政府社会服务市场化、高质化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笔者认为只有通过社工机构的“恰当表现”和政府部门的“积极调整”,才可能共同推动社工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