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初文学家蒲松龄的《聊斋俚曲集》(以下简称俚曲)口语性非常突出,保留了明清时期许多的方言词语和方言句式,是近代汉语语法、特别是明末清初鲁中方言语法研究的重要文献材料,通过对其句法系统进行共时平面的详细描写和历时动态分析、研究,无论对汉语语法史研究还是汉语方言语法研究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本文着力研究俚曲中的述补结构句式、比较句式、把字句式、被字句式、正反问句式等五种句式。作为汉语句式研究的热点,许多学者已经对上述五种句式进行了深入和多维的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在参照、借鉴的基础上,选取俚曲这种口语性强、时代性和地域性明确的文献资料,遵循形式与意义相结合的原则,对这五种句式的句法构成和语义类型进行共时平面的定性、定量描写,从结构、语义和语用方面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研究俚曲五种句式的方言地域特征和语体特征;同时,联系这些句式的动态历时发展,贯穿汉语语法研究“打通古今”的研究意识,溯源探流,揭示这些句式的演变特点和演变轨迹,考察俚曲这五种句式在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层次,借此更深入地把握淄川方言句式的消长变化特征,进一步理清这些句式由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发展过程中的演变脉络,从而更全面地揭示整个近代汉语句法系统本身的某些发展特点和规律。本文第一次对俚曲的述补结构式从句法、语义及语用三个平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讨论,对俚曲中的“V+(一)个+VP”结构的类型特点和语义特征以及在句法环境中的表现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思考。本文从形式和语义入手,第一次按照平比句和差比句两大类别来全面考察俚曲的比较句系统。从结构、语义和语用方面系统讨论了俚曲中的比较句的特点和发展脉络,特别指出“X十比拟动词+Y+比拟助词”所占比例少,而“X+像/如/似+Y”成为主流句式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受俚曲体裁的影响和制约,这种说唱体的文学形式要求在造句用字上考虑到尾字韵的和谐,而“X+比拟动词+Y+比拟助词”在语义表达上形成一个整体,这一结构特点跟戏曲的韵律要求发生矛盾,另一方面,“X+像/如/似+Y”结构的简洁灵活,则适应了俚曲语体的表达需要。本文系统梳理了正反问句的类型,全面分析了正反问句各种类型的语义和语用特点,探讨了俚曲正反问句的消长变化的动因,认为当今山东淄川乃至整个山东中西部仍常用的“VP+Neg”、“VP+Neg+VP“以及带有语气词的的“VP啊不/没”以及新出现的如“A不/没AB”等等格式,正是在新旧形式、自产和外来形式的相叠共存,以及正反问句系统内部归并、简化过程中对各种格式的不同选择的结果。本文以俚曲的语料为依托,对把字句和被字句的类型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考察,结合语义和语用特点,对其在俚曲中的表现从共时和历时角度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写。同时通过认知分析,揭示这两种句式结构特征和表达功能的产生理据及发展动因,以求对俚曲乃至近代汉语后期的处置式和被动式研究有所裨益。论文主体由七部分组成:第一章为绪论。介绍《聊斋俚曲集》并说明其语言特点和语言价值,指出俚曲句法研究的意义,概述《聊斋俚曲集》的研究状况,介绍本文的研究内容、写作方法和所用符号。第二章讨论俚曲中的述补结构式。在对俚曲述补结构细致分类并进行定性定量的全面描写的基础上,探讨述补结构各语法形式与语义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述补结构的语法化机制。第三章讨论俚曲中的比较句式。本文在对俚曲比较句进行穷尽性考察和统计的基础上,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形式和意义,首先把俚曲中的比较句分为平比句和差比句两大类,然后按照比较词的不同,对比较句中的每种类型都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描写和分析,对其中的各类形式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根据考察,各类比较句在比较主体X上没有明显不同,区别主要表现在比较基准Y和比较结果项W上。因此,主要是从比较基准Y和比较结果项W两个方面入手,同时关注副词的使用情况,并对各类比较句在肯定、否定和疑问形式等句式方面所表现出的特点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同时注意到共时比较与历时比较相结合。第四章讨论俚曲中的把字句。在对把字句进行穷尽式统计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进行归纳分析,揭示把字句在俚曲中的形式、语义和语用特点,注重跟同时期山东白话文献中的把字句进行共时比较,同时也溯源探流,进行历时的比较,并对相关的处置式,如“将”字句和“拿”字句进行分析和讨论。第五章讨论俚曲中的被字句。对被字句的结构类型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分析,对俚曲中的被字句的语义和语用特点及在俚曲中的功能表达进行了分析说明,梳理了俚曲中被动式和处置式共现的句法类型,并考察了其历时演变情况,同时分析和讨论了相关的被动式。第六章讨论俚曲中的正反问句式。对俚曲中主要的正反疑问句进行了全面的描写和分析,力求揭示其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和方言特点,从而探求正反问句系统的历史演变轨迹。最后一部分是余论,对各章所讨论的问题进行了回顾,初步厘清了俚曲句式的变化特点,并对方言句式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最后说明论文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