钴和铬的极谱行为研究及其分析应用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vgb345g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采用单扫描极谱分析法对钴和铬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相应物质的新型电分析方法。并概述了钴和铬的研究现状。 论文研究工作分三部分,其具体内容如下: 1.胍修饰的Co(Ⅱ)-BSA 络合吸附波及其分析应用在NaOH 底液中,Co(Ⅱ)与胍修饰的蛋白质形成一稳定的络合物。在单扫描极谱上于-1.70 v左右(vs.SCE)产生敏锐的络合吸附波。最佳底液条件是:NaOH的浓度为0.1mol/L,盐酸胍的浓度为0.1 mol/L,BSA的浓度为10 μg/mL。Co(Ⅱ)的浓度在6×10-10 mol/L~1×10-7 mol/L 之间与峰电流呈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为r=0.997。该体系的检测限为3×10-10 mol/L。该体系的测试方法具有操作简单,重现性好,灵敏度高,精密度高等优点。利用该法测定了矿泉水中钴的含量,结果令人满意。 2.Cr(VI)在硼酸盐溶液中的极谱波及及其选择性测定在pH=8.8的H3BO3-NaOH 介质中,Cr(VI)于-0.30V(vs.SCE)产生一灵敏的吸附还原波,Cr()Ⅲ在同样条件下在研究电位范围内没有极谱波产生,该波可用于Cr(VI)的选择性测定。其一阶导数波高与7.7×10-9~2.9×10-6mol/L的Cr(VI)有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检测限为3.9×10-9 mol/L。许多常见金属离子大量存在时的不干扰测定。应用该法测定了水样中Cr(VI)的含量,结果令人满意。 此外还对该波的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 3.痕量Cr(Ⅲ)和Cr(VI)的极谱法同时测定在pH=8.8的H3BO3-NaOH 介质中,Cr(VI)于-0.30V(vs.SCE)产生一灵敏的吸附还原波,Cr()Ⅲ在同样条件下在研究电位范围内没有极谱波产生,当在此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精氨酸之后,Cr(Ⅲ)和Cr(VI)在单扫描极谱上于-1.70V(vs.SCE)都可产生一新的极谱波,该法可用于Cr(Ⅲ)和Cr(VI)的同时测定。在最佳实验条件下,Cr(VI)线性范围为1.9×10-8mol/L~1.9×10-6mol/L,检测限为5.7×10-9 mol/L,Cr(Ⅲ)的线性范围为5.7×10-7mol/L~1.9×10-5mol/L,检测限为1.9×10-7 mol/L。机理研究表明,-1.70V处的极谱波是由Cr(Ⅲ)和Cr(VI)与精氨酸形成的络合物还原产生的。
其他文献
目前,国内外分析化学研究的重点之一为生物大分子与药物小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分析测定生物大分子。由于某些生物大分子的含量在临床上对于诊断疾病具有参考意义,对于这些临床常
分子间作用力是构筑超分子体系的基础,就如同原子与原子结合的化学键是分子水平化学的基础。在分子化学中,我们已经可以熟练地利用化学键的规律合成出所设计的化合物。超分子化
近年来,以配位作用驱动的有机-无机配位化合物是化学家研究的热点之一。其复杂多样的结构和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其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本文介绍了以1,3,4-噁二唑为母体的含有喹啉基端基的一系列对称、非对称有机配体。并通过自组装的方法与过渡金属获得多种新型的配位聚合物。并运用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光谱、荧光、热重分析等表征其结构与性质。一、设计并合成了新型的1,3,4-噁二唑-2-硫酮类配体,并与过渡
学位
锂离子电池中电极表面SEI膜对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有重要影响,是锂离子电池研究的热点之一。开始人们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阳极表面SEI膜,进行了大量和较为深入地研究,而对阴极表面SE
微孔/介孔复合分子筛具有微孔和介孔的双模孔结构,它集成了微孔沸石的强酸性、高水热稳定性以及介孔材料的大孔径、高比表面积等优势,并且通过两种孔结构的协同作用(介孔有利于
本论文通过酰胺化反应将特戊酸酐和超支化聚乙烯亚胺(简称PEI)的部分氨基发生反应,从而在PEI上引入了特戊酰胺基团,使得最终产物PEI-TMA具有温敏性。随后,采用一锅法在温和的条件下制备了PEI-TMA功能化的银纳米簇(简称AgNC-PEI-TMA)。实验中研究了反应条件对AgNC-PEI-TMA荧光特性的影响:PEI-TMA和Ag+混合溶液的pH值,及.Ag+/PEI-TMA的投料比。利用透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