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学者对其解读和研究从来没有中断过,从而在中国的革命、建设与改革中形成了长达百余年的解读史。但迄今为止,学术界鲜有人对这一“解读史”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整合。这也是导致我们在对《宣言》乃至马克思的其他文本研究中出现偏颇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本文试图从解释学的视角对《宣言》在中国的“解读史”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考察,进而阐释解释学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的当代启示。 全文正文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第一部分:从整体上把握“解读史”的思路,为基于解释学视域澄明《宣言》与中国的四次结合提供理论支撑。首先,阐明解释学的三个核心范畴:“问题域”、“前见”、“视域融合”。其次通过分析解释学解读的优越性说明解释学对《宣言》解读的适用性。 第二部分:具体分析了《宣言》在中国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前见”和“视域融合”的过程。首先是《宣言》价值观与“救亡图存”的结合。巴黎和会等历史事件的发生引发了爱国主义先进分子对“救亡图存”道路的重新思考并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新的“前见”。处在这样历史境遇下的李大钊,将自身视域与《宣言》价值观相结合,产生了他的社会主义思想。其次是《宣言》阶级斗争理论与民主革命唤起民众的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特殊的历史境遇构成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解读《宣言》的处境,从而产生了相应的问题域。在“暴力革命”的历史潮流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在解读《宣言》时,将关注焦点放在了《宣言》中“阶级斗争”思想上,并运用阶级斗争思想,结合中国实际,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具体分析了《宣言》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时期“前见”和“视域融合”的过程。首先是“生产力发展观”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的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期中国的历史境遇,让邓小平等人重新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问题。在“和平与发展”的历史主题下,邓小平将《宣言》中的生产力观运用于实际并提出“发展是硬道理”观点;其次是“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社会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旧存在。在“以人为本”的时代主题下,以习近平为核心的第五代中央领导集体”选择了《宣言》中“人的发展”思想为焦点,并在视域融合中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结语部分阐述了《宣言》解释学视域解读的当代启示,主要论述了本次研究对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启示以及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当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