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一种在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基础之上,以右心功能以及结构损害为主的全心乃至全身性疾病,约占各类器质性心脏病的17%-37%,近年来许多地区如东北、西南等地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已由器质性心脏病的第2位上升到首位。该病多见于老年病患者,由于老年人年龄大,机体反应性相对低下,加上其病程缓慢,且多有反复感染以及用药史,病原复杂易致耐药,治疗非常棘手,是危害我国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早期适当治疗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恢复,如若能早期发现、控制好感染,则有利于改善肺部通气功能以及纠正低氧血症,同时也能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其脏器损害,因此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若能找到一个能有效检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早期感染、心衰以及监测抗感染及心衰治疗效果的标记物,无疑将会大大提高肺心病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降低其病死率。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及缓解期患者血清中B型钠尿肽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以及B型钠尿肽与超敏C-反应蛋白数值之间变化的关系,探讨二者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呼吸科住院就诊的明确诊断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70例,其中男34例,女36例,年龄67.67±11.67岁,基础病为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诊断标准依据2007年制定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心肺功能分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功能代偿期A组患者及肺、心功能失代偿期B组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前1周均未服用利尿剂、血管活性药物。在我院体检的3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C组,排除高血压、冠心病及严重肝、肾、脑等疾病,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62.73±11.68岁(与A、B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院治疗前测定三组患者其血清B型钠尿肽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治疗后达缓解期时再次测定A、B两组患者血清B型钠尿肽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各组血清BNP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A、B两组患者在治疗前血清BNP及hs-CRP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急性加重期失代偿期B组患者血清BNP及hs-CRP水平较代偿期A组患者水平升高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及代偿期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BNP及hs-CRP水平变化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两组之间各自的BNP水平、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患者血清hs-CRP与BNP呈线性相关,及hs-CRP与BNP之间呈正相关(r=0.853,P<0.05)。回归方程为y(BNP)=43.273x(CRP)-325.7。结论:(1)BNP与患者心功能不全相关,可以作为早期监测右心功能的敏感指标。(2)Hs-CRP随着心功能受损程度加重而变化,可预示右心功能不全程度变化。(3)血B型钠尿肽及C-反应蛋白水平均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两指标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疗之前呈正相关,联合检测有助于临床分析右心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评估病情、评价治疗效果以及判断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