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二氧化碳强化采油(CO2-EOR)是将CO2注入油藏,利用CO2与油的物理化学作用,提高石油采收率,并实现CO2有效封存的一种技术,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影响CO2-EOR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储层岩石的非均质性。在储层岩石内,非均质的孔隙结构通过与CO2-油的扩散传质以及多相流动的耦合作用,控制CO2与油的驱替过程和空间分布。目前,在孔隙尺度上,对混相和近混相条件下CO2驱油行为的数值模拟研究较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氧化碳强化采油(CO2-EOR)是将CO2注入油藏,利用CO2与油的物理化学作用,提高石油采收率,并实现CO2有效封存的一种技术,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影响CO2-EOR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储层岩石的非均质性。在储层岩石内,非均质的孔隙结构通过与CO2-油的扩散传质以及多相流动的耦合作用,控制CO2与油的驱替过程和空间分布。目前,在孔隙尺度上,对混相和近混相条件下CO2驱油行为的数值模拟研究较少,导致孔隙结构异质性对CO2/油驱替过程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制认识不足,影响了CO2-EOR注入方案的优化设计与经济性分析。在孔隙尺度上对复杂多孔介质内CO2驱油行为的数值模拟,需要借助多孔介质数字岩心模型设置流动通道几何,以及能反映驱替过程物理本质的数学模型。本文首先提出了基于计算机断层扫描(CT)图像、颗粒大小分布和孔隙度测量数据构建非均质复杂数字岩心的建模方法。该方法基于不同大小颗粒的填充、生长、移动和收缩过程的模拟,生成与目标多孔介质孔隙和颗粒特征几乎一致的非均质数字岩心。在此基础上,本文开发了具有多目标、批处理、友好图形界面等优点的复杂数字岩心建模分析软件Pore&Flow Analysis,可以为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BM)和COMSOL等孔隙尺度数值方法或者模拟器提供多孔介质孔隙结构文件。基于相场法,本文分别构建了非混相、近混相和混相条件下描述多孔介质内扩散-多相流动耦合过程的CO2/油驱替数学模型,结合自主开发的复杂数字岩心建模软件,在孔隙尺度上数值模拟了非均质多孔介质内非混相、近混相和混相条件下的CO2/油驱替行为,揭示了不同CO2注入速度、CO2-油扩散系数及非均质孔隙结构对采油效率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1)与非混相驱油相比,近混相驱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CO2扫掠面积,但不能改善对小孔喉中油的驱替;2)对于混相驱油,CO2优先驱替大孔喉中的油,随后逐渐侵入小孔喉,明显改善了对小孔喉中油的驱替效果;3)为了显著提高采油效率,混相驱油是首选方案,但提高CO2扩散系数对采收率的提高作用很小;4)对于非混相驱油,高CO2注入速度可以加快采油过程,但是无法显著提高采油率,在近混相条件下低CO2注入速度反而更有利于提高采油效率。
其他文献
在现代社会运作体系中,人力资源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作用非常重要,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和优化,有效结合人力资源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是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保证。在日常管理工作的实践中,由于思想和管理问题,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人力资源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文探讨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策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指导理论研究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
中国隐形冠军企业无疑需要出色的领导视野及能力,其中市场领导力就成为决定其成败与否的重要突破口。本研究通过梳理中国隐形冠军企业典型案例发现,其市场领导力塑造的驱动要素包括:供给端的价值跃迁、需求端的比较优势、战略端的市场先机,塑造法则包括:深度聚焦法则、成本控制法则、重点突破法则、攻击软肋法则。
领导力修炼最核心的要义永远是从重新认识自己开始。过往成就你的,未必能带领你走向未来的成功。你的领导力弱项是什么?它们因何而形成?是否因环境和条件而变化?以及,最佳的改进方式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你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颠覆你的认知,从而帮助你在领导力之路上走得更远。
钢琴是幼儿教育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和工具,作为中职幼儿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的教授无疑是至关重要的。笔者从中职幼儿教育专业的特点入手,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阐述在钢琴教学中如何运用更有效的教学手段,有组织、有选择的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诱导学生,同时注重课后练习的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多角度、多方位地激发学生学习学习兴趣,掌握钢琴弹奏的技巧,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出合格的幼儿教师。
近些年,我国对建设单位工程质量责任的规定的相关法律尚不健全,相关规定不清晰、不明确,在工程实践中,部分建设单位屡次实施违反质量规定的行为,可能导致严重工程质量安全问题,这一现象亟待解决。目前,让建设单位对工程质量承担首要责任具有充足的理论依据,应完善现行相关立法规定、加强舆论宣传、推行工程质量信息公开的制度及大力推进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
目前大多数传统和主流的地震反演和油藏描述方法和软件都是建立在水平层状均匀介质模型和几何地震学基础之上的,它们已很难满足地质家们对目前日益复杂的勘探目标(如缝洞型油气藏、礁体、复杂油水关系的薄互层及非常规储层等)进行储层预测和油藏描述的要求。近年来利用我们持续研发的数字岩屑技术提取的矿物、元素以及岩石结构(孔隙和裂缝)等微观参数来对地震油藏描述中的岩石物理模型进行优化,再通过对提取的地震属性参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