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视觉假体作为一种新兴的神经假体,可以通过电刺激视网膜、视神经或者初级视皮层而诱发不同大小、光亮度和形状的光幻视,并依靠光幻视点的组织而构成丰富复杂模式的“假体视觉”来修复视觉感受,但对光幻视点组成的视觉信息的理解则依赖假体植入者的心理感受与认知。其可行性已被欧美科学家所证实。如何使用有限数量刺激点所形成的低分辨率的视觉信息来呈现可理解的视觉感受就成为假体设计者和心理物理学家们关注的重点,利用心理物理学方法对视觉假体在日常生活中的最小需求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课题通过心理物理学实验方法,基于仿真假体视觉研究了光幻视阵列的各项参数及两种图像处理策略对物体识别的影响。本课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基于仿真假体视觉的实验平台的设计;基于仿真假体视觉的像素化图像实验材料的选择与处理;基于仿真假体视觉的像素化物体识别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基于像素化物体识别实验结果表明:分辨率、扭曲度、缺失率对物体识别有显著影响,随着扭曲程度和缺失率的增大,物体识别率降幅明显;灰度级由2升为4时物体识别率有显著提高,灰度级4,6, 8下的物体识别率无显著性差异。对比度对物体识别无显著影响。两种图像处理方法在光幻视阵列不规则程度加大(扭曲程度为0.6以上和缺失率达50%以上)时显示出显著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