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艾灸治疗非器质性失眠症的现代文献系统性的整理和分析,总结高频穴位、中医证型、使用工具、取穴规律、操作方法等内容,筛选总结出艾灸疗法在非器质性失眠症治疗中的有效方法及穴位配伍,并进行临床验证。以期望为临床应用艾灸疗法治疗非器质性失眠症提供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案。材料与方法:研究的文献对象为在2000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公开刊物发表的相关文献。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凡国内发表的研究艾灸治疗非器质性失眠症的临床试验、临床观察、临床经验、临床疗效、临床研究等均为纳入文献。主题词为“非器质性失眠症”、“失眠”、“艾灸”、“不寐”、“目不瞑”、“不得眠”、“睡眠障碍”。根据预设的纳入标准对合格文献建立数据库,并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9对数据库进行频次统计分析。应用频数分析寻找高频穴位、穴位归经等,探讨失眠的主要病因病机、病位、临床中所出现的证型以及各文献中所选艾灸穴位及其疗效评估,从中总结艾灸治疗非器质性失眠的穴位配伍规律。根据文献研究结果对于非器质性失眠症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艾灸处方拟定,设立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验证该艾灸处方的疗效,以检验本次文献研究的价值。结果:艾灸方面的文献在CNKI检索到共计:558篇;在万方检索到505篇;在维普检索到135篇,共计1198篇文献。经过两名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士根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初步筛选后,再进行全文阅读筛选,最后共录入190篇文献。其中提及艾灸穴位的文献共184篇;提及配合其他治疗方法的文献105篇;提及中医病因病机的文献102篇;提及中医证型分类的文献56篇。结论:根据190篇文献中出现的穴位频次高低、聚类分析结果以及导师经验,总结出艾灸治疗非器质性失眠症的经验用穴为:百会、涌泉、神门、三阴交、关元。将5个穴位用于临床试验,实验结果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有效,对于失眠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入睡时间,以及PSQI评分有明显改善作用。结果表明,两治疗组临床治愈率存在差别,治疗组在改善睡眠障碍、减少入睡时间和降低PSQI评分方面相对于对照组疗效更显著;对患者的手足寒冷和食少纳呆症状的改善相对单纯针刺加汤药对照组要更显著,在睡眠时间和其他睡眠成分情况改善上对比对照组具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