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纤维桩以其与牙本质接近的弹性模量、良好的美观性及操作简便等诸多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残根残冠的保存修复。随着纤维桩的大量使用,临床因纤维桩脱落而导致修复失败的病例也出现增加,尤其是对于牙体组织缺损过多或者牙根短小的残根残冠,纤维桩修复后的长期效果难以估测。因此,临床修复工作中需要寻找一种评价手段,对纤维桩粘接后的稳定性和长期修复效果进行评估,以指导临床残根残冠的诊断和修复治疗。纤维桩粘接性能的研究以往多集中在粘接材料性能、粘接界面的粘接强度的研究上。对于纤维桩粘接强度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微拉伸、薄片推出等破坏性手段,测量纤维桩脱落或折裂强度,不能用于临床上实时监测纤维桩粘接后的的功能状态。对于粘接后形成的纤维桩、粘接材料和牙体组织组成的桩核系统的整体稳定性的评估尚未见报道。纤维桩通过树脂粘接剂与根管牙本质粘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振动系统,在外激励作用下纤维桩就会产生振动现象。利用共振频率反映种植体周围骨结合状态已得到相关研究验证,运用牙齿的振动频率来反映牙周组织功能状态的研究也有大量报道,但目前对纤维桩粘接后振动频率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纤维桩的振动频率与根管长度、根管口直径和疲劳加载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上述条件保持不变时,桩核系统就具有了相应的固有振动频率,目前通过纤维桩在牙齿内的振动频率来反映纤维桩粘固后桩核系统稳定性还未见研究报道。本实验选择不同根管口直径和不同根管长度的有机玻璃试件和离体单根牙为研究对象,在不同加载次数下,测量其振动频率和粘接强度,分析振动频率与根管口直径、根管长度和疲劳寿命的相关性,研究振动频率作为一种指标反映纤维桩粘接后的稳定性的可行性,为临床上残根残冠的诊疗和桩核冠的修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包括以下四个实验:1.纤维桩粘接后桩稳定性与其振动频率相关性的研究选择60个有机玻璃试件为实验对象进行测试,测量不同桩道直径和不同桩道长度纤维桩的振动频率和粘接强度,探讨通过振动频率法描述纤维桩粘接稳定性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当桩道直径从1.8mm增加到3.8mm,桩核系统振动频率从649Hz下降至270Hz,粘接强度从65MPa下降至14MPa。随着桩道长度从5mm增加到9mm,振动频率从450Hz增加到673Hz,粘接强度也从49MPa增加到72MPa。说明纤维桩粘接后的振动频率与桩道直径、桩道长度密切联系,振动频率法可以反映纤维桩粘接后的功能状态。2.根管口直径对纤维桩振动频率的影响以24颗离体单根牙为实验对象,制成根管长度均为7mm,根管口直径分别为:1.0mm、1.2mm、1.4mm、1.6mm的试件,测量其振动频率和粘接强度,研究根管口直径与振动频率和粘接强度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根管口直径从1.0mm增加到1.6mm时,振动频率从515Hz下降到299Hz;粘接强度从212MPa下降到51MPa,表明根管口直径与纤维桩的振动频率和粘接强度呈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提示临床上应尽量避免去除过多牙体组织而造成根管口过大和纤维桩粘接稳定性的降低。3.根管长度对纤维桩振动频率的影响以30颗离体单根牙为实验对象,制成根管口直径均为1.0mm,根管长度分别为:5mm、6mm、7mm、8mm、9mm的试件,测量其振动频率和粘接强度,研究根管长度与振动频率和粘接强度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根管长度从5mm增加至9mm时,振动频率从303Hz增加到643Hz,粘接强度从86MPa增加到132MPa,表明根管长度与纤维桩的振动频率和粘接强度呈正相关关系,它反映约束高度对桩粘接稳定性的影响,提示临床上应尽量增加桩的长度以提高桩的粘接稳定性。4.纤维桩粘固后桩疲劳寿命与振动频率的关系以24颗离体单根牙为实验对象,10N的载荷分别加载500次、1500次、2500次、4000次,测量其振动频率和粘接强度,研究不同加载次数与振动频率和粘接强度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加载次数从500次增加至4000次,纤维桩的振动频率从564Hz下降到361Hz,粘接强度从78MPa降低到22MPa。说明纤维桩的振动频率和粘接强度与加载次数呈负相关关系,通过纤维桩振动频率的测量,可以反映纤维桩与牙根粘接的牢固程度,从而反映临床上桩核系统的稳定性并预测其疲劳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