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曾说过:“建筑是艺术和历史的融合。”[1]然而随着“地球村”概念的深入,全球范围内的文化趋同愈演愈烈,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性和地域特色逐渐式微。由于对本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缺乏深刻认识以及西方现代设计风潮所带来的文化冲击,我国现阶段博物馆类别建筑设计形式单一,割裂了建筑本身与所在地域文化之间的联系,缺乏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底蕴及艺术性。建筑所表现出的孤立感、冷漠感难以获得民众认同。因此,如何使博物馆建筑体现本民族传统地域文化,如何实现我国博物馆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急需我们探讨和深思。本文选取贝聿铭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和苏州博物馆两个博物馆类型建筑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分析,以文化背景差异、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空间处理、空间细部与材质的应用为切入点,采用实地考察的方法,对贝聿铭先生的两个典型博物馆进行了资料收集和整理,系统而详尽地分析了:1、贝聿铭先生在处理环境与建筑关系时如何寻求二者之间的对话、如何解决现实环境挑战、如何实现新建筑对原有环境的继承。2、贝聿铭先生在进行建筑内部空间处理时如何在满足基本功能需求的同时实现内部空间的多样性及趣味性。3、贝聿铭先生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如何精巧的构筑建筑细部及如何选择恰当适宜的装饰元素及建筑材质。最后通过对以上三大部分的详细分析,探索总结出如何使独特的民族性地域历史文化在现代主义建筑上得以更好地继承和发展的规律与手法,希望能为我国未来博物馆类别公共文化建筑的设计发展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可供参考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