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急性脑出血神经重塑机制的研究。 方法:选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56只(其中160只大鼠用于光镜、电镜和免疫组化测定,另96只大鼠只用于蛋白免疫印迹检测),随机分为三组:模型组、针刺组、西药组,每组80只大鼠;每组再随机分为6h、1d、2d、3d、7d五个亚组,每个亚组16只大鼠,制备脑出血模型;另设16只正常大鼠作为空白组。针刺组大鼠针刺患侧“百会”透“曲鬓”穴,应用神经行为学指标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形态学改变;运用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BDNF、GDNF和nestin阳性细胞的表达以及针刺治疗对它们的影响;运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nestin和bFGF的蛋白表达以及针刺治疗对它们的影响。 结果:1.针刺组可明显改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针刺组与西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2.光镜下模型组可见明显出血灶,病变周围脑组织水肿,神经元肿胀、液化、坏死,毛细血管充血扩张,胶质细胞大量增生,炎细胞侵润,以3d时变化最为明显,7d时逐渐减轻。与同期模型组相比,针刺组改变较明显,西药组不明显。 3.电镜下可见模型组神经元肿胀,胞膜及核膜破坏或不完整,星形胶质细胞肿胀与毛细血管基底膜分离,部分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坏死,突触机构不完整,线粒体肿胀,以3d时最为明显,7d时逐渐减弱。针刺组上述变化较同期模型组有明显改善,西药组较模型组改变不明显。 4.BDNF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果:模型组6h时出现BDNF阳性细胞表达增加,2d达高峰,7d天时仍有表达。针刺组与模型组、西药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5.GDNF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果:模型组6h出现GDNF阳性细胞表达增加;1d时达高峰,7d时仍有表达。针刺组与模型组、西药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6.nestin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果:模型组6h出现nestin阳性表达增加,2d时达高峰,7d时仍有表达。针刺组与模型组、西药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7.nestin免疫印迹测定法结果显示:模型组6h开始nestin蛋白表达量增加,2d达高峰,7d时仍有表达,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8.bFGF免疫印迹测定法结果显示:模型组6h开始bFGF蛋白表达量增加,3d达高峰,7d时仍有表达,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百会”透“曲鬓”针刺法能明显改善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2.“百会”透“曲鬓”针刺法能明显改善脑出血后神经细胞损伤及超微结构的破坏,改善脑水肿程度,对脑组织的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3.“百会”透“曲鬓”针刺法能促进脑出血损伤后脑内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GDNF、bFGF的合成与分泌,减少脑出血后神经元的变性坏死,促进神经修复与再生。 5.“百会”透“曲鬓”针刺法能够促进神经干细胞标志物nestin蛋白表达,在神经修复与再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6.针刺通过调控神经营养因子BDNF、GDNF、bFGF和神经干细胞nestin的表达,增加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能力,这可能是针刺“百会”透“曲鬓”改善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大鼠脑组织超微结构,治疗急性脑出血神经重塑的机制之一。